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农业院校教学改革与学生素质培养模式选择——以广东海洋大学“三能”人才素质培养教学模式为例

谭树明  郑旁生  
【摘要】: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农业院校毕业生不爱本行业、向往发达地区和舒适行业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培养适应农业行业和面向农业基层第一线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广东海洋大学通过"三能"人才素质培养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五位一体"的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五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五课"和"五活动"的德育教学体系、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有效地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毕业生热爱本行业,勇于面对艰苦环境,就业率有了显著提高。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陈艳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J];南方论刊;2009年01期
2 谢立辉;李云龙;肖婧;林涛;;“产学交互”型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改革[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3 王冬梅;周俐军;张士强;;工科高校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的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1期
4 王善芝;;新经济时期农业院校的发展——以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5 姚孟春;;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西南林学院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6 黄佳木,彭小芹,陈剑雄;建设类材料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1999年02期
7 刘德仿;洪林;吴伟;;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12期
8 高亮;;课程考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任刚;马民生;马友忠;;“大学生网上创业”三级培养模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年02期
10 黄银忠;孟庆国;张兴会;王健民;崔世钢;;培养“本科+技师”型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1 田军;;高师音乐教育中“通才”教育新模式之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7期
12 周涛;王晖;叶红齐;钟宏;;构建化工类研究生培养新模式[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3 秦新民;杨华;;新形势下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04期
14 周涛;王晖;叶红齐;钟宏;满瑞林;;化工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31期
15 崔萍;张坤香;;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当下使命及其实现策略[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6 周庆贵;赵明光;乔斌;;工程应用型数控技术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8期
17 吴云助;;地方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年05期
18 孙广义;董长吉;;统招定向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0年05期
19 闫景彩;;对湖南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4期
20 徐永其;吴价宝;姜先华;;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1+1”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树明;郑旁生;;农业院校教学改革与学生素质培养模式选择——以广东海洋大学“三能”人才素质培养教学模式为例[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史庆;高秋香;王秀明;张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9年本科教学质量分析[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耿静;;新世纪高校教学改革前瞻[A];中国近现代史及史料征集研究(二)——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王吉民;;土木工程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5 邓立新;杨震;;数字信号处理课程双语教学初探[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苟晓凡;;从“失败学”到教学改革之启示[A];2006力学教学与教学改革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崔海亭;郭彦书;王振辉;;深化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A];制冷空调学科教育教学研究——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李福裕;王向东;徐强;陈向东;;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崔相哲;李松淑;;大类招生与培养模式的思考[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10 杨雯雯;张小岗;;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A];北京高教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文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系统结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康全礼;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余峰;基于创新能力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秀梅;工科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5 张瑞林;我国体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建功;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丁澍;本科生及研究生培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张利荣;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王玲;美国知识观转型与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变革之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祥培;女子大学发展战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6年
2 林启者;基于项目的数字内容人才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黄玉;《标准》引导下的高师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张梦;颜元书院教学改革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5 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刘文曦;美国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7 李四海;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8 张心雨;体育硕士研究生弹性学制培养体系探析[D];武汉体育学院;2007年
9 韩莹;我国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分析与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张志华;论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利民;创新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教育[N];科技日报;2005年
2 本报实习生 冯静 见习记者 王旭升;农业院校转型之争[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李徽 记者 赵建春;南京理工大学构建多级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1年
4 本报通讯员 李国杰 本报记者 苗家生;农业院校应向教学科研型发展[N];光明日报;2003年
5 高晨曦;农业院校毕业生大有作为[N];甘肃日报;2005年
6 记者 宋晓梦 通讯员 姜玮;农业院校服务三农促进构建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5年
7 毛学农;创新“零对接”的培养模式[N];江淮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刘先琴通讯员 时瑞刚;河南大学:教学改革“盘活”整盘棋[N];光明日报;2007年
9 记者 刘卿;云南经管院落户留学韩国新模式[N];昆明日报;2008年
10 记者任丽梅;高校将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能力[N];中国改革报;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