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强脉冲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黄褐斑患者60例,其中表皮型42例,混合型18例。光子嫩肤治疗参数:波长640nm和590nm或(混合型)波长640nm和755nm,脉宽5‐8ms,延迟25‐30ms,能量密度15‐17J/cm2。治疗前行光斑测试,治疗中适时调节治疗参数,隔6~8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治疗后1个月评价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表皮型与混合型黄褐斑基本治愈率分别为69.0%和33.3%。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有效率分别为92.9%和83.3%,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总有效率90.0%。结论: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黄褐斑表皮型和混合型总有效率为90.0%,疗效好,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
|
|
|
|
1 |
张兰芳;雷英;刘鸿雁;;光子嫩肤合并左旋维生素C导入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华西医学;2011年04期 |
2 |
黄海滨;梁建;彭晓茹;;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6年01期 |
3 |
邓永辉;苑凯华;李勤;蔡金辉;;光子嫩肤技术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
4 |
陈敏;刘学玉;;光子嫩肤术治疗雀斑、毛孔粗大、毛细血管扩张、黄褐斑95例[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6年02期 |
5 |
李虹;张石双;;光子嫩肤仪治疗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
6 |
胡叶;赵俊英;;光子嫩肤3大误区[J];中国保健营养;2006年02期 |
7 |
吕文;;光子嫩肤谨慎做[J];医药保健杂志;2009年23期 |
8 |
王明利,李春明,董萍,柳大烈;强脉冲光子嫩肤系统在面部美容方面的初步应用[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3年03期 |
9 |
刘溢;魏英;;光子嫩肤技术美容治疗66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07年09期 |
10 |
陈锦安;;走近光子嫩肤术[J];家庭医学;2010年09期 |
11 |
李平松,陈啸;光子嫩肤个体化参数方案的临床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4年06期 |
12 |
袁兆昌,胡海波,贺应梅;光子嫩肤加中药治疗面部黄褐斑30例观察[J];青海医药杂志;2005年04期 |
13 |
顾伟康,任秋实,黄欣明;采用单片机技术的强光光子嫩肤机的研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4年08期 |
14 |
李秀华;王小红;李艳芳;;光子嫩肤96例临床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2006年08期 |
15 |
枚天;;光子嫩肤您做了吗[J];医药保健杂志;2006年14期 |
16 |
邓列华;;光子嫩肤适合你吗?[J];健康天地(美丽版);2008年01期 |
17 |
尚瑜,洪伟,蒋彪,邓典智;IPL-Queen多功能光子嫩肤仪脱毛370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5年01期 |
18 |
徐晓玲,胡琼华,刘根香;光子嫩肤技术及临床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03年05期 |
19 |
杨宁,李大铁,谷琪,陈康,龙际,肖和,郑庭铭;不同能量的光子嫩肤对豚鼠皮肤黑素分布及含量的影响[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
20 |
罗奇,张元龙,王坚强,陈瑞雄;光子嫩肤技术临床疗效的初步观察[J];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