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抗黄萎病性选育研究
【摘要】:确立了重视棉花黄萎病抗源种质的创造和利用,正确选配棉花黄萎病抗源亲本,协调统一棉花抗黄萎病性与其他指标的综合选择等育种策略。明确了提高棉花品种的抗黄萎病性与皮棉产量、纤维品质的同步改良不存在直接矛盾,抗黄萎病育种关键在于克服抗黄萎病性与单株成铃数之间的遗传负相关。筛选抗黄萎病性应从较低世代开始在病圃中严格进行,同时兼顾优良纤维品质的选择, 在较高世代注重产量及单株成铃数等性状的选择。并建立了一套利用苗床病圃和大田病圃轮回筛选棉花抗黄萎病的方法,明确了棉花苗床病圃、大田病圃接菌诱导发病的最佳条件,棉黄萎病的抗性筛选可在棉苗1-2片真叶期采用伤根浇灌菌液法接种棉黄萎病菌,辅以地膜覆盖土表增温增湿,以诱导棉黄萎病在苗床期充分发病,在苗床中淘汰感病株,选择抗病株移栽。在抗病育种实践中,采用该选育策略及筛选方法,培育出了抗黄萎病多菌系的抗源种质川737、川2802,以及抗黄萎病系列新品种川棉243、川棉239和川棉65。
|
|
|
|
1 |
王义彰,周青,萧东平,章兴志,余其塘;亚硫酸氢钠对棉花蕾铃脱落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棉花;1983年03期 |
2 |
褚贵新,李予霞,孙杰,朱惠民,伍伟斌;试用模糊概率对北疆历年种植的12个棉花品种进行综合评价[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1期 |
3 |
贺桂仁,刘晓峰,杨瑛霞;2002年河南省棉花品种对比试验初报[J];中国棉花;2003年07期 |
4 |
赵建新,陈辉,赵淑琴;新疆棉花品种区试十年回顾[J];中国种业;2003年10期 |
5 |
;2005~2006年度科润种业棉花品种系列之一[J];河北农业科技;2005年10期 |
6 |
李娟;勾玲;冯国礼;田海燕;;北疆不同来源棉花品种的主要纤维品质特性及聚类分析[J];中国棉花;2006年09期 |
7 |
王洪亮;仵均祥;王丙丽;;棉蚜在不同抗虫棉品种上的发育历期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年04期 |
8 |
潘冬梅;吕新;李富先;郝炎炎;杨雷;;棉花膜下滴灌施用氮肥模型研究[J];土壤通报;2007年03期 |
9 |
潘冬梅;吕新;李富先;郝炎炎;杨雷;;棉花膜下滴灌施用氮肥模型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8年S2期 |
10 |
李先发;;棉花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0期 |
11 |
柯·拉拉也夫;张耀增;;棉花品种间天然异花授粉选择的效果[J];中国棉花;1959年07期 |
12 |
武景文;;棉花品种内杂交的效果[J];中国棉花;1959年10期 |
13 |
;高密度试验用的棉花品种[J];农业科技通讯;1975年02期 |
14 |
袁钧,张鐸;抗病和丰产类型的棉花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性状表现[J];中国棉花;1981年05期 |
15 |
;美国培育生育期短的棉花品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年02期 |
16 |
;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棉花专业组来我所考察[J];江西棉花;1982年Z1期 |
17 |
张剑铣;陈其瑚;;不同棉花品种对棉铃虫幼虫头宽值和蛹重的影响[J];科技通报;1986年06期 |
18 |
张剑铣,陈其瑚;棉花品种对棉铃虫抗虫性的研究简报[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0年01期 |
19 |
王留明;P.M.泰克斯顿;;温水浸种对不同棉花品种播种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1991年02期 |
20 |
汪学凤;第13轮长江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江西试点)结果综述[J];江西棉花;1994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