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杂交棉纤维品质生态效应及聚类分析
【摘要】:2002年,在湖南长沙、宁乡、南县、澧县以及安徽铜陵、江苏扬州、山东临清等7个地点,对12个杂交亲本以及包括对照中29在内共37个抗虫杂交组合进行了纤维品质比较试验,对试验所得纤维品质数据,用Excel、DPS等专业统计软件对杂交亲本、杂交组合及生态点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亲本被分为3个类群,第一类包括5个亲本(A1、A6、A3、B7、B11),第二类包括5个亲本(A2、B8、A5、B9、B12),第三类包括2个亲本(A4和B10);37个杂交组合(品种)被分为四个类群;7个试验地点被分为2大区,即长江流域以南棉区和长江以北棉区,长江以北棉区麦克隆值、均匀指数、气纱品质性状明显优于长江以南棉区,而位于长江以南的各试验点在比强度、整齐度、短纤维指数等性状方面要整体优于长江以北棉区。
|
|
|
|
1 |
王朝晖;钟林光;李景龙;;主要气象因子与抗虫杂交棉纤维品质的关系[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8期 |
2 |
张相琼,岳福良,周宏俊,彭光伟,范碧华;抗虫杂交棉川杂12号选育[J];中国棉花;2003年11期 |
3 |
张家清;金志刚;杨继发;莫惠;;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岱杂1号[J];中国棉花;2007年03期 |
4 |
江本利,产焰坤,杨可胜,郑曙峰;抗虫杂交棉F_2代杂种优势利用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
5 |
;专家鉴定我国抗虫杂交棉单产再创新高[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4年46期 |
6 |
李霞;;抗虫杂交棉——鑫秋2号[J];农业知识;2010年10期 |
7 |
徐勇;刘金波;徐福海;林晓金;陈高华;;抗虫杂交棉——南农7号[J];中国棉花;2006年11期 |
8 |
文彬;邵圣才;梁红艳;顾相蕊;;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鄂杂棉28号品种介绍[J];中国棉花;2009年02期 |
9 |
文彬;邵圣才;梁红艳;顾相蕊;;转基因抗虫杂交棉鄂杂棉28号[J];江西棉花;2009年02期 |
10 |
王留明;王家宝;杨静;陈莹;王秀丽;;优质抗虫杂交棉鲁棉研31[J];中国棉花;2008年04期 |
11 |
许芹;;丰乐育成抗虫杂交棉新组合[J];农药市场信息;2001年20期 |
12 |
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24号[J];中国棉花;2005年09期 |
13 |
杨伯祥;王治斌;;双隐性核不育抗虫杂交棉杂种优势分析[J];中国棉花;2006年02期 |
14 |
赵爱玲,项海兰;抗虫杂交棉“中棉29”在我市试种成功[J];湖北植保;2000年06期 |
15 |
刘金海,周关印,刁玉鹏;抗虫杂交棉品种 中棉所29[J];中国种业;2002年12期 |
16 |
王立国;魏西翠;李庆珍;;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25号[J];中国棉花;2006年03期 |
17 |
李汝忠;王宗文;王景会;申贵芳;赵逢涛;;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30号[J];中国棉花;2008年03期 |
18 |
吴中强;刘建喜;侯东生;;特早熟杂交棉F_2代产量及性状表现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09年02期 |
19 |
李庆珍;王立国;魏西翠;张晓洁;刘勤红;;抗虫杂交棉新品种鲁棉研33号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J];中国棉花;2009年09期 |
20 |
王道友,赵凤忠;抗虫杂交棉试种试验初报[J];中国棉花;1996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