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镀Pd/Ag共沉积行为模型及其应用
【摘要】:建立了Pd/Ag共沉积行为的数学模型,考察了镀液总金属浓度[M]_0、温度(t)、EDTA的用量(w)和镀液Pd/Ag摩尔比(α)对金属沉积速度(v)、镀层银含量(x)和两金属还原电位(E)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M]_0、t、w和α分别为5×10~(-3)mol/L、40℃、40 g/L和4(at.):1(at.)时,Pd/Ag两金属可按76.95(at.)/23.1(at.)比例共沉积,两金属还原电位差为3 mV,落在共沉积所需值范围之内,此时的实验值与模型值误差在5.8%~16%,说明理论模型对实验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在陶瓷管载体上制备了厚度为8.5μm的76.9(at.)Pd-23.1(at.)Ag的合金镀层.在350℃和0.3MPa下,氢和氮气通过膜的渗透通量分别为8.9×10~(-3) m~3·/(m~2·s)和2.54×10~(-6)m~3/(m~2·s).
|
|
|
|
1 |
陈克明,陈钰秋,乔学亮,陈建国,孙培桢;化学镀Ni—W—P合金镀层耐磨耐蚀性研究[J];热加工工艺;1996年02期 |
2 |
蔡积庆;选择性化学镀用的活化液[J];印制电路信息;1997年04期 |
3 |
蒙铁桥!陕西临潼19信箱三车间710600;铝合金化学镀镍工艺[J];材料保护;2000年02期 |
4 |
杨建桥,刘宁,曾华平;陶瓷表面化学镀工艺研究[J];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5 |
赵国鹏,樊江莉,温青;化学镀可焊性锡基合金的研究进展[J];电镀与涂饰;2001年01期 |
6 |
徐智谋,郑家燊,易新建;化学镀Ni-P-SiC镀层的微观组织结构特征[J];材料保护;2002年09期 |
7 |
余强,蒋柏泉,张文龙;Y-La,Y-Nd,Y-Pr混合稀土元素对化学镀制备钯复合膜的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2002年01期 |
8 |
郑志军,高岩;钨对化学镀Ni-W-P合金镀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J];电镀与环保;2005年03期 |
9 |
刘琛;Q235钢表面化学镀Ni-P的研究[J];铸造技术;2005年10期 |
10 |
陈红梅;钟夏平;;化学镀Fe-W-P合金的工艺和镀层的形貌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1 |
孔宁亮;刘颖;赵修臣;李红;;亚微米Fe包Co空心微球的制备[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
12 |
董根岭;周完贞;;TY-1型无锡(Ⅱ)胶体钯活化液的研制和应用[J];电镀与精饰;1993年03期 |
13 |
徐桂英,刘照斌,杨德君;石墨化学镀Ni-P合金的结构及耐蚀性研究[J];表面技术;1994年01期 |
14 |
张颖,王晓轩,安威;陶瓷表面化学镀镍工艺研究[J];山东建材;1994年01期 |
15 |
郭志军,麦青,苏敏;化学镀镍-磷合金的废液处理[J];材料保护;1995年01期 |
16 |
熊晓东,翟玉春,田彦文;铝粉化学镀Ni-Mo合金的析出行为[J];材料保护;1996年11期 |
17 |
司徒海文,李志辉,叶先运,李深涛;化学镀Ni—P合金工艺的改进及其应用[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18 |
王维德,扈炎荣;化学镀镍磷合金工艺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1997年04期 |
19 |
欧阳义芳,王玲玲,廖树帜,张邦维,吴伟明,邓文,钟夏平;化学镀Fe-Mo-B和Fe-W-B合金的耐蚀性能[J];广西科学;1997年04期 |
20 |
兰利生;镍—磷—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化学镀研究(一)[J];新疆石油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