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D40水平及其与多态性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D40水平及其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432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3年的修改标准,即收缩压大于140 mmHg及/或舒张压小于90 mmHg作为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血清可溶性CD40(sCD40)使用酶联免疫反应法试剂盒(Bender Med Systems,USA)测定。CD40多肽性的观察对象为启动子部分dbSNPID编码为rs1800686及rs752118的区域的两种SNPs,即G/A和C/T;另一个为在第一个ATG基因之前一个碱基处的T/C,仪器采用ABI的7900型PCR仪。采用脉搏波速率(PWV)测定主动脉硬化程度。仪器为FCP-4731(Fukuda Denshi Co.,Tokyo,Japan)。将SV1+RV5的电压作为左心室肥大的指标。用TaqmanPCR方法分析CD40三种基因多态性A/G、C/T、T/C与血清CD40浓度、脉搏波速率及左心室肥大的关系。本设计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提交同意并且参加者均知情同意。结果三种基因型的分布符合遗传学Hardy-Weinberg平衡理论。CD40的基因多态性中,A/G的GA的sCD40水平升高(P0.05),C/T中CT的sCD40水平升高(P0.05),T/C中TT的sCD40水平显著升高(P0.01);A/G中,GG的脉搏波速率(PWV)增快(P0.05),C/T中,CC的脉搏波速率(PWV)增快(P0.05),T/C中,CC的脉搏波速率(PWV)亦增快(P0.05)。结论CD40的三种基因多态性与血清CD40浓度、脉搏波速率(PWV)有不同程度的相关。
|
|
|
|
1 |
张昕,曾海坚,杨玉星,彭涤芳,谢宝生;用自适应AR模型提高血氧饱和度测量中脉搏波信号的检出率[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0年03期 |
2 |
力娟;周兴美;;运用SD-Ⅱ对妊高征预测及干预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24期 |
3 |
袁铭;曹艳杰;郭文怡;王海昌;;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CD40水平及其与多态性的关系[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年S1期 |
4 |
华强;;脉搏波特征值联机提取系统[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1985年02期 |
5 |
程光,赵崇侃;指动脉搏动波光电传感器的研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4期 |
6 |
严育兵,柳兆荣;血管零应力状态对脉搏波波速的影响[J];医用生物力学;2000年02期 |
7 |
汪南玥;于友华;王睿;闪增郁;陈燕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脉搏波信号分析与分类识别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年08期 |
8 |
张香焕;吴效明;黄岳山;;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脉搏波特征提取[J];医疗卫生装备;2010年09期 |
9 |
杨天权;;人体脉搏波频谱分析[J];河北中医;1985年06期 |
10 |
杨玉星,文晓阳,瞿继恂;指端脉搏波的非损伤测量和频谱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0年03期 |
11 |
胡章和,李震,田孝坤;孕妇血压与其脉搏波的相关性研究与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5年02期 |
12 |
杜旭,吴水才,侯立亚,任新颖,张松;基于MSP430单片机的便携式心血管血流参数检测仪的研制[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5期 |
13 |
刘传芳;牛海榕;;脉搏波监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应用[J];泰山卫生;2005年02期 |
14 |
杨纪曾;宋开沅;秦必光;;针麻甲状腺手术中指脉搏波的变化[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79年01期 |
15 |
梁志伟;梁楚京;刘录邦;林锦泉;;不同针刺手法对肾虚病人血管容积脉搏波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2年01期 |
16 |
关天俊,刘志红,陈朝红,沈克勤,俞雨生,唐政,黎磊石;白细胞介素-1 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与狼疮性肾炎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7年03期 |
17 |
关天俊,刘志红,陈朝红,黎磊石;肾脏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型和血清ACE的检测及意义[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5期 |
18 |
韩阳,孙坚,黄元伟;高血压患者80例动脉搏动波测定顺应性的方法学探讨[J];心脏杂志;1999年01期 |
19 |
崔天盆,周新!430071武汉,郑芳!430071武汉,伍远雄,李景东;冠心病患者载脂蛋白E增强子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血清脂质的关系[J];中华医学杂志;2000年11期 |
20 |
常昌远,骆璇,缪炳友,魏同立;脉搏波的函数叠加逼近分析方法的研究[J];应用科学学报;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