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宁百齐万卫星袁洪  
【摘要】:本文根据我国电离层探测现状,提出关于完善和发展我国电离层探测网的一些设想和考虑。即对我国已有的电离层垂直探测网进行组网,作为探测研究我国峰下电离层结构,监测预报高频信道的常规手段:发展用GPS信标进行地基和空基电离层观测,实现全球电离层的探测:开展由测高仪、激光雷达和E层雷达对我国电离层Es特性进行综合观测研究.并积极发展我国的电离层顶部探测卫星。这些将与拟建立的非相干散射雷达一道,构成我国电离层探测网主体,并作为我国即将建立的东半球空间物理子午观测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宋鹏;徐彤;;基于遗传算法斜向探测电离层参数反演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08年19期
2 王春梅;;关于发展我国地震短临预测卫星系统的建议[J];科技风;2008年17期
3 杨芳;申旭辉;吴云;卓林;;电磁环境卫星系统及在地震短临预测中的应用[J];航天器工程;2008年01期
4 赵海生;许正文;吴健;王占阁;刘琨;李娜;陈金松;;三频信标高精度TEC测量新方法[J];空间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5 薛昆;吴健;徐彬;郭立新;;高纬极区电离层中离子声波谱线增强的解释[J];空间科学学报;2010年01期
6 王世凯;焦培南;柳文;;改进的Kriging技术实时重构区域电离层foF2的分布[J];电波科学学报;2006年02期
7 王咏梅;付利平;王英鉴;;星载远紫外极光/气辉探测发展综述[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8年05期
8 戴月琴;用实测电离层电子含量检验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式[J];空间科学学报;1986年02期
9 沈长寿,资民筠;用非相干散射雷达链的观测资料研究高、低纬电离层间的耦合[J];地球物理学报;1990年05期
10 本刊编辑部;第6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在苏州举行[J];地球物理学报;1992年02期
11 J.Y.Liu ,Y.J.Chuo ,S.J.Shan ,Y.B.Tsai ,Y.I.Chen ,S.A.Pulinets ,S.B.Yu ,马洁美;借助连续的GPS TEC测量记录到的地震前电离层异常[J];国际地震动态;2005年11期
12 蔡红涛;马淑英;;由非相干散射雷达数据重建极光沉降粒子能谱[J];地球物理学报;2007年01期
13 梅冰;万卫星;;基于Millstone Hill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剖面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1期
14 徐彬;薛昆;吴健;吴振森;;具有13矩近似分布函数的等离子体的非相干散射谱[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8年01期
15 徐彬;吴振森;吴健;薛昆;;碰撞等离子体的非相干散射谱[J];物理学报;2009年07期
16 徐彬;王占阁;吴军;许正文;薛昆;吴健;;2009年夏季极区电离层加热实验观测研究[J];极地研究;2010年04期
17 徐彬;吴健;Cesar La Hoz;吴振森;车海琴;薛昆;;热流效应对场向电流确定的影响[J];空间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18 本刊编辑部;;我国深部探测研究取得重要发现[J];地球学报;2010年02期
19 马淑英,徐继生,K.Schlegel;极光区电离层中TID谱的非线性演变[J];地球物理学报;1993年06期
20 欧阳新艳;;地震电磁卫星观测物理量简介[J];国际地震动态;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百齐;万卫星;袁洪;;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电离层探测网[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2 熊晶;吴云;;基于汶川地震探讨几种电离层探测技术[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廉林;李芳;;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电离层成像探测的可行性[A];第十二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肖佐;;近年来中国电离层物理研究进展[A];《地球物理学报》纪念中国地球物理学会50周年专刊[C];1997年
5 程征伟;史建魁;;电离层的探测方法比较[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成;;IRI2007及其应用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毛田;万卫星;乐新安;孙凌峰;赵必强;郭建鹏;;中国扇区的TEC统计模式[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路立;;电离层顶部等离子体的统计背景分布与地磁活动响应[A];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2011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尚社平;史建魁;甄卫民;;亚太赤道区春秋分期间电离层不规则体特性[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梅冰;万卫星;;基于Millstone Hill非相干散射雷达观测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剖面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学术论文汇编[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彬;非相干散射谱研究及其在电离层加热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2 陈光明;中低纬顶部电离层O~+场向扩散通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9年
3 薛昆;高纬极区电离层非相干散射谱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4 周强;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遥感探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5 吴丰收;混凝土探测中探地雷达方法技术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詹艳;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深部电性结构及构造涵义[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7 林建民;基于人工震源的长偏移距地震信号检测和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崔祥斌;基于冰雷达的南极冰盖冰厚和冰下地形探测及其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冯宇波;电离层等离子体分析仪的设计与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1年
10 赵莹;GNSS电离层掩星反演技术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梅冰;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电离层电子浓度剖面观测数据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7年
2 余迎庆;小型电离层光度计的光电倍增管高能粒子屏蔽防护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利容;高密度电阻率法在考古探测中的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4 程学武;双波长高空探测激光雷达技术与钠层荧光通道的白天观测技术[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6年
5 林晨;软件无线电在电离层测高仪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4年
6 薛以乐;地震和电离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必焰;电离层层析技术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2年
8 阿不都拉·阿不力孜;基于探地雷达的浅层地下水埋深探测研究[D];新疆大学;2011年
9 解海永;电离层水平电场与风场的耦合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王爽;济南发生6级以上地震几率不大[N];济南日报;2006年
2 陈广喜;我国在西南印度洋中脊首次成功实施海底地震探测[N];中国海洋报;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