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虹;黄欣;施伟民;;中草药抗真菌研究新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09年01期 |
2 |
吴建华;;抗真菌研究的新领域——药物增效剂[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1年03期 |
3 |
陈卫平,刘丽琳,杨济秋;N-(6,6-二甲基-2-庚烯-4-炔基)-N-甲基-α-取代-1-(4-取代)萘甲胺类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J];药学学报;1989年12期 |
4 |
赵强,张军东,曹永兵,陈海生,姜远英;气质联用技术定量研究TTS-12对白念珠菌甾醇合成途径的影响[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5年02期 |
5 |
陈杰鹏;段丽丽;陈鸿锐;洪琳;李卫潘;罗建光;孔令义;;维康芬净及其衍生物的抗真菌活性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年01期 |
6 |
陈孙孝,温海,姚志荣,邓安梅,仲人前,廖万清;白念珠菌钙调蛋白基因单点突变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鉴定[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11期 |
7 |
崔颖;;大戟属植物Euphorbiacharacias胶乳对酮康唑抗白念珠菌的增效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2年06期 |
8 |
莫冰,傅颖媛,曾小平,况南珍,黄孝天;抗白念珠菌感染特异性免疫实验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年02期 |
9 |
叶夏云,骆志成,武三卯,李文竹,周晓黎,薛晓云;白念珠菌细胞外磷脂酶活力与其对氟康唑耐药性之间关系的研究[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04年02期 |
10 |
张玉昆,唐英春,张扣兴;大肠埃希菌和白念珠菌混合感染小鼠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功能的研究[J];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4年02期 |
11 |
付萍,刘晓莉,李学平;白念珠菌磷脂酶与其毒力关系的研究[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5年03期 |
12 |
叶夏云,钟建庭,周晓黎,薛晓云;pH值对白念珠菌分泌性蛋白酶产量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年05期 |
13 |
李红宾;何黎;王正文;李玉叶;黄云莉;;氢化可的松影响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7年05期 |
14 |
李铮;戴文英;;白念珠菌在妇产科临床上的意义[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
15 |
张稠生;陈明;李秀凯;;白念珠菌的表面抗原及其抗体[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8年04期 |
16 |
郭宁如,沈永年,吕桂霞,吴绍熙;不同免疫状态下的白念珠菌对小鼠肠粘膜的粘附及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年02期 |
17 |
姚敬业!230061,青木茂治,周家华!230061,久和彰江,杨远丽!230061,仲村健二郎,郑芹!230061;中国合肥与日本新两地白念珠菌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比较[J];中华皮肤科杂志;1999年01期 |
18 |
秦振宇;延长培养时间氟康唑对白念珠菌活力的影响[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1999年01期 |
19 |
;真菌病[J];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2002年01期 |
20 |
伏洁,张卫华,夏正坤;以淋巴结肿大为惟一表现的白念珠菌病1例[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年0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