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水通道蛋白家族基因的相关研究
【摘要】:水资源短缺正成为制约我国乃至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有效改善当前环境与农作物之间矛盾的最直接途径之一。大豆在整个生育期需水量高,根系不发达,是豆类作物中对缺水最敏感的一种,而水通道蛋白是植物体内与水分利用直接相关的一类蛋白,因此,研究大豆的水通道蛋白家族基因对提高大豆的抗/耐旱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研究中,利用自主开发的程序分析了大豆全基因组序列,发现大豆基因组共有50个水通道蛋白基因,除了第17条染色体外,其它染色体上都有分布,而且在第11和12染色体上分布最多,多达6条,暗示这两条染色体可能对大豆的水分利用率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中液泡膜水通道蛋白(TIP)最多,共25条(50%),其次是质膜水通道蛋白(PIP),共22条(44%),其余3条分别为NIP,SIP和XIP;通过RT-PCR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10个基因分别进行了组织表达分析和诱导表达分析,发现其表达类型既有组成型表达,也有诱导型表达,对干旱胁迫具有一定的响应;挑选对干旱胁迫响应明显的TIP基因进行深入功能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为组成型表达,并且在干旱胁迫下下调表达;洋葱表皮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其定位于细胞膜上,去除信号肽的缺失蛋白亚细胞定位发现其分布于整个细胞;发状根遗传转化系统分析发现,启动子活性在根部组织主要集中于中柱部位;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BIFC)发现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一个锌指蛋白之间存在互作,功能分析初步发现该基因对盐胁迫有一定的耐性,这些为大豆的抗逆基因功能组学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
|
|
|
1 |
许明宇;;泰安区大豆拟尺蠖发生和防治的情况[J];中国农业科学;1952年07期 |
2 |
H.E.考夫曼;国际大豆研究展望[J];大豆科学;1985年01期 |
3 |
岑士良;贵州气候与大豆生产初探[J];贵州农业科学;1985年03期 |
4 |
魏谨孝;;整株大豆喂猪比大豆粒经济[J];饲料广角;1985年03期 |
5 |
郑华;关于漳州市发展大豆生产的问题[J];福建农业科技;1987年05期 |
6 |
苗以农,姜艳秋,朱长甫,黄剑,赵福林,徐豹;大豆光合生理生态研究第9报 大豆不同节位叶片全氮含量的变异性[J];大豆科学;1988年02期 |
7 |
付艳华,梁振富;高蛋白大豆新品系九交8236[J];中国种业;1993年02期 |
8 |
苗以农;大豆产量低的生理原因[J];作物杂志;1994年02期 |
9 |
马树庆;我省发展大豆生产的农业气候条件及主产区划分[J];吉林农业科学;1994年04期 |
10 |
任柏栋,许百成,任巧茹,唐淑梅;大豆繁种“十统一”[J];种子科技;1994年05期 |
11 |
张;百万亩大豆高产栽培综合技术措施的运用[J];大豆通报;1995年03期 |
12 |
王漱月;新型大豆脱粒机[J];农业科技与信息;1995年07期 |
13 |
刘天稳;减少大豆花荚脱落的措施[J];云南农业;1996年04期 |
14 |
王明祖,付艳平,肖炎农,王昌家,宋超英;36-1菌剂防治大豆根腐病效果[J];湖北植保;1997年04期 |
15 |
孙兴勤;“烟套豆”的科学[J];云南农业;1997年08期 |
16 |
宋鹤臣;特高产小日期大豆优种[J];科技信息;1997年04期 |
17 |
津科;超高产巨丰大豆[J];农民致富之友;1997年02期 |
18 |
陈文;;大豆榨油后再制豆腐效益高[J];新农村;1997年08期 |
19 |
王惠生;大豆肥效降低的原因及提高措施[J];成人教育;1998年04期 |
20 |
邹忠君;呼兰县大豆亩产175公斤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J];大豆通报;199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