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比兴寄托、语言的潜显理论及其他——从杜甫的咏物诗谈起
【摘要】:话语的潜义是“言内”的,即词语组合本身可能产生但尚未被采用的的意义,而诗歌的比兴寄托是“言外”的,主要受语言外因素 (如物理、文化、心理等)的制约,所以不能看作是话语的潜义。每一个有比兴寄托的诗歌文本都相当于修辞学中隐喻的喻体,本体是隐藏的与之具有某种相似性的对象。由于相似的多种可能性,同一个喻体可能指向很多本体,那么,与同一个喻体相联系的这众多的本体究竟哪一个或哪几个是作者真正的创作意图很难判断,所以有争议的或费解的诗往往不是由于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过于模糊含混,而是由于难以在众多的本体中确定作者的写作缘起。同理,话语的意图取决于特定的语境,诗歌的感情基调依赖于作者或主人公的身世背景,它们都不是话语潜义。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