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泰州强对流天气的分析总结
【摘要】:2011年4月23日晚上我省大部分地区出现了强对流天气,由于此次过程具有一定的突发性,事先较难做出准确预报,且在泰州市区出现了少见的9级大风,极大风速达24.3m/s,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事后,通过Micaps系统以及自动站、雷达、卫星等非常规资料,仔细分析当时的环流背景、各种物理量、卫星云图和回波特征,总结了这次过程漏报的原因,希望能为以后类似比较难把握的对流天气的预报服务提供一定的参考。前期做预报使用的是23日08时的资料,各层系统不如20时明朗,但当时如果足够重视东北涡类的对流天气,利用更精细化的数值产品(如T639、NCEP的3h资料)加以分析,更多地研究其他相关要素,还是可以预报出这次过程的。这次强对流属于东北涡类,在冷涡不断旋转过程中,其后不断有冷空气南下。经过白天的能量积累,高层干冷、低层暖湿,我市上空存在不稳定层结。我省中部的中低层存在东西风的切变线,随着地面冷空气不断南压,当我市处于冷暖交汇处时,便开始出现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从南京站的探空图以及垂直风廓线可看出,高低层一直存在风的垂直切变,促进了对流组织化,利于对流的维持和加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产生的抽吸效应,促使我市的上升运动加强,加之有较好的水汽输送,这些都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此外,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激发了对流并使其进一步发展。虽然这次过程我们没有提前做出较好的预报,但通过监测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的发展动态,我们提前做好了短时临近预报以及灾害天气预警的发布工作。经过总结这次过程,我们得到了一些启示,对于中小尺度的强对流天气,要从时间上和空间上降尺度分析,除了分析高空的环流背景,需要进一步研究热力条件、抬升条件、水汽条件等多种要素,要注重自动站风场资料的分析,要使用更细化的数值产品,且需关注上游系统的动态以及上游地区的天气情况,密切监视回波云图的演变,做好短临预报。
|
|
|
|
1 |
刘跃红,司福意;地面辐合线与强对流天气落区[J];河南气象;2003年03期 |
2 |
李吉顺;北京地区强对流天气各参数的垂直分布特征[J];气象;1983年05期 |
3 |
高庆凯,李洪勣,刘金玉;强对流天气的地面中尺度概念模式及其在临近预报中的应用[J];气象;1987年07期 |
4 |
翟国庆;朱持则;俞樟孝;;湿有效能量在强对流中的应用[J];浙江气象;1989年01期 |
5 |
杜惠良;卢家麟;滕卫平;;地面物理量场与天气雷达图相结合在强对流现时预报中的作用[J];浙江气象;1990年01期 |
6 |
林建华,徐新法;湖州市雷达0—2小时强对流天气预报系统[J];浙江气象;1994年04期 |
7 |
王令;1995年江西省气象台利用雷达回波制作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评述[J];江西气象科技;1996年03期 |
8 |
史久恒,谢义明,刘巧根;扬州地区强对流天气的专业气象短时预警服务系统[J];气象科技;1997年02期 |
9 |
余良茂;1995、1996年出梅后至9月底我省强对流天气特点[J];浙江气象;1997年04期 |
10 |
高荣;;南方强对流天气频发 北方旱情持续发展[J];气象;2007年07期 |
11 |
任思衡;秦牧原;王春明;陈锋立;卢强;;重庆“5·6”强对流过程诊断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5期 |
12 |
孙钦宏;刘海峰;;边界层风廓线产品在一次短时强对流天气中的应用[J];吉林气象;2009年03期 |
13 |
冯志娴,郑媛媛;1989年5月10日强对流天气的云图分析[J];气象;1990年08期 |
14 |
陈剑平;8月强对流天气单站短时订正预报[J];江西气象科技;1995年03期 |
15 |
赵玲,胡仕振,吴振强;严重影响云浮的一次强对流天气[J];广东气象;1997年01期 |
16 |
山义昌,刘桂才,张秀珍,高晓梅;鲁北沿海强对流天气多发的成因及临近预报[J];气象;2003年11期 |
17 |
叶爱芬;一次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分析[J];广东气象;2004年01期 |
18 |
石磊,杨金玲,王日东;一次强对流天气的雷达回波特征分析[J];山东气象;2004年03期 |
19 |
肖风劲;强对流天气频繁 气象灾害损失较重——2005年5月[J];气象;2005年08期 |
20 |
张信华;余建华;范明福;周博扬;罗旭;;闽北不同季节强对流天气异同点分析[J];气象;2010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