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和红外偏振遥感技术研究进展及相关应用综述
【摘要】:由于大气及地物光谱辐射的偏振敏感性,使得可见和红外偏振遥感逐步发展成为地基、航空和卫星观测的新技术手段,在全球气候变迁研究、对地遥感和天文研究等领域得到应用。根据不同探测目标,从偏振分析机制和偏振信息获取模式等方面介绍了光学偏振遥感系统研究进展,并结合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偏振机理,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可见和红外偏振探测实验研究结果,描述了光谱偏振遥感信息在大气、自然地物、人工目标以及天文学等探测领域的应用基础研究情况。最后,充分关注偏振光学、光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并考虑先进偏振检测、定标等技术在光学偏振遥感系统中的应用进程,展望了光学偏振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
|
|
|
1 |
庞文琴,徐翊华,郭晔;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Ⅳ)——4~#分子筛的研制及其红外性能[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83年03期 |
2 |
罗宗铁,杨松林,杜明;镓铝砷双异质结红光二极管中红外辐射起因的研究[J];发光学报;1986年03期 |
3 |
干福熹;2~5μm超长波段红外光纤通信的发展[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1年06期 |
4 |
叶梅,叶虎年,曾祥明,陈峥嵘;气相色谱与红外光谱的联用技术[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4年10期 |
5 |
沈国土,郭祥义,胡定松,杨宝成,林远齐,沈仲钧,周龙生;红外图象理论建模初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2期 |
6 |
王晶,酉星;电视机遥控器的原理[J];国外科技动态;1995年12期 |
7 |
陆卫;从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看红外物理的发展[J];世界科学;1995年03期 |
8 |
郭立鹤;用红外光谱鉴定宝玉石——以翡翠为例[J];矿床地质;1996年S2期 |
9 |
任彬,汪炳权,束学斌;红外热图象自动阈值分割方法[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2期 |
10 |
陈洪印,刘永昌;光电精确制导战术武器的发展[J];应用光学;1996年05期 |
11 |
耿乃光,邓明德,崔承禹,支毅乔,樊正芳,籍全权;遥感技术用于固体力学实验研究的新成果[J];力学进展;1997年02期 |
12 |
;浴室红外暖流灯[J];今日科技;1997年12期 |
13 |
汤述,郑茂才;红外三角高程代替跨河水准[J];东北测绘;1998年01期 |
14 |
张树义;夜视技术及其对作战的影响[J];现代物理知识;2002年03期 |
15 |
武春风,张伟,李洁,刘建华;基于时空信息的红外成像系统在探测识别目标时所面临的问题及分析[J];光学技术;2005年02期 |
16 |
何杰;宋立涛;罗崇泰;马勉军;王多书;熊玉卿;黄良甫;;液晶可调谐滤光片的透射光谱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15期 |
17 |
汪震;洪津;叶松;张冬英;王峰;;金属表面粗糙度对热红外偏振特性影响研究[J];光子学报;2007年08期 |
18 |
郝海燕;沙爱龙;吴婧;胡杨;吴建伟;马洪坤;;3种制备碳酸钙粉体方法的红外比较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
19 |
吉林大学化学系红外辐射材料研究组;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Ⅰ)[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77年04期 |
20 |
吴靖嘉,孟益民,周炎如,张宗平;聚合物裂解的色谱发—红外联用研究 Ⅰ、聚丁二烯裂解过程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