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L波段探空雷达秒级数据分析安庆近地层逆温特征
【摘要】:逆温是制约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气象条件之一,逆温出现的频率、强度、厚度和层高影响着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本文利用L波段探空雷达数据分析了安庆近地层的逆温特征。分析得出:①逆温频率:安庆3000米以下近地层逆温发生频率很高。07时出现逆温年频率为83.4%,1月份出现最高为98.4%,7月份出现最低为54.8%。19时出现逆温年频率为69.3%,1月份出现最高为95.2%,8月份出现最低为35.5%。不同月份和不同观测时次的贴地逆温和脱地逆温发生频率相差很大。总逆温频率冬半年高于夏半年,早晨(07时)高于傍晚(19时)。②逆温层厚度:安庆近地逆温层厚度较薄,脱地逆温层厚度冬半年比夏半年厚,贴地逆温层厚度早晨(07时)比傍晚(19时)厚,是傍晚的2.3倍。③逆温层底高和顶高:脱地逆温层07时的底高各月平均均在490m以上,顶高在1660m以下,5、8月底高、顶高都较低,1月底高、顶高最高。脱地逆温层19时的底高各月平均均在770m以上,顶高在1900m以下,7、8月底高、顶高都较低,4、9月底高、顶高较高。各月逆温层表现为夏季高度低,厚度薄;春、秋季高度高,冬季厚度厚。④逆温强度:贴地逆温冬半年比其它季节强度要强;傍晚(19时)贴地逆温比早晨(07时)强。脱地逆温强度各月变化不大,强度比贴地逆温小。⑤由于安庆处于长江平原的湖泊地理环境,发现其大气边界层温度结构特征不同于一般陆地和水面,频繁出现多层逆温现象。
|
|
|
|
1 |
彭珍;胡非;;北京城市化进程对边界层风场结构影响的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6期 |
2 |
胡非;洪钟祥;陈家宜;刘熙明;;白洋淀地区非均匀大气边界层的综合观测研究——实验介绍及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06年05期 |
3 |
王会军,徐永福,周天军,陈洪滨,高守亭,王普才,陆日宇,张美根;大气科学:一个充满活力的前沿科学[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
4 |
刘罡,蒋维楣,罗云峰;非均匀下垫面边界层研究现状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2期 |
5 |
杨永春;;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环境污染的基本矛盾与机制[J];干旱区研究;2006年02期 |
6 |
何晓凤;蒋维楣;郭文利;王晓云;;城镇规划布局对边界层结构影响的数值试验[J];高原气象;2007年02期 |
7 |
杨辉;刘文清;刘建国;陆亦怀;韩道文;虞统;;激光雷达监测北京城区夏季边界层气溶胶[J];中国激光;2006年09期 |
8 |
张改霞,张寅超,胡顺星,刘小勤,邵石生,谭锟,周军,胡欢陵;AML-1车载测污激光雷达探测大气边界层气溶胶[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4年03期 |
9 |
白虎志;任国玉;方锋;;兰州城市热岛效应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J];气象科技;2005年06期 |
|
|
|
|
|
1 |
曲绍厚,胡非,李亚秋,苏林;北冰洋及其邻近海域极昼期间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试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
2 |
周明煜,张锡福,李兴生,吕乃平;大气边界层物理的研究进展[J];大气科学;1979年03期 |
3 |
杨培才,刘锦丽,杨硕文;低层大气运动的浑沌吸引子[J];大气科学;1990年03期 |
4 |
曲绍厚,安磊明;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厄尔尼诺年和非厄尔尼诺年期间湍流通量输送的不同特征[J];大气科学;1993年04期 |
5 |
杨硕文,麻益民,杨培才;大气湍流的非线性动力学参量与其经典统计量之关系[J];大气科学;1994年01期 |
6 |
李家伦,洪钟祥,罗卫东,李爱国,赵翼浚;青藏高原改则地区近地层通量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2期 |
7 |
李存标,洪钟祥,Kachanov,Y,S.,Borodulin,V.I.,Gaponenko,V.V.;边界层控制转捩研究的新结果──流场测量和流动显示[J];大气科学;1999年02期 |
8 |
安俊岭,王自发,高会旺,黄美元,周玲,王喜全;区域性光化学模式与LLA-C机制的模拟性能比较[J];大气科学;1999年04期 |
9 |
张美根,韩志伟,雷孝恩;地形性中尺度环流的数值模拟及验证[J];大气科学;2000年01期 |
10 |
刘辉志,洪钟祥;青藏高原改则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J];大气科学;2000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