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素加氧酶/一氧化碳系统缓解渗透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
【摘要】:近年来,一氧化碳(CO)在动物中的生理作用已得到了广泛证明,其主要合成酶类为血红素加氧酶(HO EC 1.14.99.3)。已经知道,HO/CO系统在动物细胞对抗氧化伤害的自我保护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本实验中,首先将小麦种子经不同浓度的PEG-6000(12.5%、25%和50%)胁迫48h后,转入蒸馏水中继续培养3、6和12 h,发现12.5%和25%PEG胁迫后的恢复过程中HO的活性及HO-1的基因表达量都显著提高,其中12.5%PEG诱导效应最为明显。与对照相比,25%PEG胁迫处理还显著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及诱导膜脂过氧化程度的提高,而50%PEG处理则不能恢复HO表达。利用HO-1的诱导剂高铁血红素(hematin)处理小麦种子,发现hematin以浓度依赖的方式显著缓解由25%PEG引起的渗透胁迫对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其中1.0μM hematin处理效应最为显著,其通过增强总淀粉酶以及结合态β淀粉酶的活性来加速储藏物质的降解,同时上调了抗氧化酶的活性;运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也证实了上述实验结果。为了揭示由内源HO产生的CO是否参与了渗透胁迫下小麦种子的萌发,我们运用不同稀释度的CO气体饱和溶液处理渗透胁迫下的小麦种子,发现其具有与hematin相似的生理效应。通过测定处理12 h后CO气体的含量,发现1.0μM hematin还能够诱导内源CO气体的释放,且CO气体的含量与HO活性的变化是一致的。进一步运用HO-1的抑制剂锌原卟啉(ZnPPIX)及CO的清除剂血红蛋白(Hb)则消减了上述诱导效应。最后,我们还发现上述诱导效应可能与一氧化氮(NO)信号有关,因为hematin处理可诱导产生NO;当加入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及L-硝基精氨酸(L-NNA)后,上述由CO引起的诱导效应被不同程度的削减。总之,我们推测NO可能是HO/CO系统诱导渗透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下游信使分子。
|
|
|
|
1 |
邱德有;朱澂;;植物抗渗透胁迫的基因调控及基因工程[J];生命科学;1993年04期 |
2 |
郭秀璞,石晶,郭永新,黄向荣;渗透胁迫对小麦萌发生长及某些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4期 |
3 |
廖祥儒,王越,宋陆铧,王俊丽,杜建芳,陈丕铃;渗透胁迫对小麦愈伤组织GST活性的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
4 |
刘晚苟,廖锡佳;壳聚糖对沿阶草叶片抗渗透胁迫的影响[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5 |
郑易之,朱延姝,李田,罗为东,刘铁燕,孔双泉;渗透胁迫下大豆幼苗保护酶活性变化及其逐步回归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S3期 |
6 |
余望;渗透胁迫对杧果叶片活性氧伤害的影响[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2年01期 |
7 |
蔡勤安,王玉成,张道远,董玉芝;渗透胁迫下白花柽柳cDNA文库的构建及EST分析[J];生物技术;2005年03期 |
8 |
李少华;习岗;樊琳琳;刘锴;;渗透胁迫下萌发小麦种子超弱光子辐射的变化及意义[J];光子学报;2011年02期 |
9 |
陈丕铃;渗透胁迫对杂交稻“冀粳七号”及其亲本幼苗的影响——游离脯氨酸积累和电导率的变化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
10 |
蒋明义,郭绍川;渗透胁迫下稻苗中铁催化的膜脂过氧化作用[J];植物生理学报;1996年01期 |
11 |
李玲;百草枯和苯甲酸钠对渗透胁迫下抗旱性不同玉米品种愈伤组织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报;1998年04期 |
12 |
梁建生,庞佳音,陈云;渗透胁迫诱导的植物细胞中脱落酸的合成及其调控机制[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1年05期 |
13 |
张晓平,王邦锡,石兰馨,黄久常;渗透胁迫对小麦幼苗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J];甘肃科学学报;1993年04期 |
14 |
刘怀攀,陈龙,张承烈,崔素霞;渗透胁迫和外源ABA对芦苇愈伤组织中3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年01期 |
15 |
刘惠芬,史铭均,高玉葆;不同种群羊草幼苗对渗透胁迫的反应和生理生态适应[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
16 |
陈因,方大惟;渗透胁迫下的蓝藻固氮作用[J];核农学报;1995年02期 |
17 |
张志胜,赵世绪;渗透胁迫下苜蓿愈伤组织的生长和植株再生(简报)[J];植物生理学通讯;1995年01期 |
18 |
蒋明义,郭绍川;渗透胁迫及光照下水稻幼苗叶片光合色素降解过程中 ~1O_2 的参与[J];植物学报;1996年10期 |
19 |
刘宁,高玉葆,贾彩霞,任安芝;渗透胁迫下多花黑麦草叶内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以及质膜相对透性的变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0年01期 |
20 |
汤章城,王育启,吴亚华,王洪春;不同抗旱品种高粱苗中脯氨酸累积的差异[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1986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