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方小敏,吕连清,杨胜利,李吉均,安芷生,蒋平安,陈秀玲;昆仑山黄土与中国西部沙漠发育和高原隆升[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3期 |
2 |
马润勇,席先武,彭建兵,赵法锁,李喜安;青藏高原递进式隆升的力学模式[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5年04期 |
3 |
王勇;潘保田;崔明;;1.2~0.6 MaBP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东亚地表各圈层的相互作用[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
4 |
董铭;方小敏;吴福莉;史正涛;;临夏盆地1.95MaBP的气候转型事件与青藏高原隆升作用于大气的临界高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
5 |
杨六成;陈海福;;柴达木盆地甜参1井砾岩层厚度特征及其青藏高原隆升意义初探[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
6 |
马润勇,彭建兵,刘利年,潘爱芳;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与黄土高原构造侵蚀[J];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05期 |
7 |
马润勇;彭建兵;刘利年;潘爱芳;;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与黄土高原构造侵蚀[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3期 |
8 |
杨立强;邓军;陈赟;;青藏高原壳幔形变数值模拟研究[J];地学前缘;2006年05期 |
9 |
;中国资源环境科学钻柴达木开钻[J];地球学报;2008年04期 |
10 |
吴锡浩,安芷生;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与青藏高原隆升[J];中国科学D辑;1996年02期 |
11 |
姜文英,彭淑贞,郝青振,刘东生,彭淑贞;上新世红黏土的碳同位素记录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J];科学通报;2001年24期 |
12 |
江樟焰,伍永秋,崔之久;“昆仑-黄河运动”与我国自然地理格局的形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3 |
郑洪波,黄湘通,刘锐,强小科;晚中新世以来亚洲季风阶段性演化的海陆记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5年02期 |
14 |
蔡雄飞;刘德民;魏启荣;顾延生;袁晏明;李德威;王国灿;罗中杰;;古新世—中新世以来青藏高原北缘隆升的特征——来自可可西里盆地的报告[J];地质学报;2008年02期 |
15 |
杨胜利;方小敏;史正涛;宋春晖;;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成都黏土”粒度记录的约500kaBP的干旱化增强事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8年02期 |
16 |
于晟;马晓冰;;青藏高原东部存在下地壳物质流——高原隆升与地壳形变的大地电磁学证据[J];中国科学基金;2010年05期 |
17 |
吕连清;方小敏;J.A.Mason;李吉均;安芷生;;8.1Ma以来朝那黄土-红黏土剖面粒度揭示的冬季风与北半球高纬气候的耦合演化[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18 |
傅开道;高军平;方小敏;李吉均;;祁连山区中西段沉积物粒径和青藏高原隆升关系模型[J];中国科学D辑;2001年S1期 |
19 |
卢占武;高锐;李秋生;管烨;张季生;贺日政;黄立言;;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2004)[J];地球物理学报;2006年03期 |
20 |
李杰;旺罗;裴云鹏;彭淑贞;;甘肃西峰红粘土~4.5Ma孢粉记录的植被转变及其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J];地学前缘;2006年0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