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前牙单牙种植区采用钛膜引导成骨的效果观察
【摘要】:研究目的:上颌前牙单牙种植区,种植体颈部唇侧裂开性骨缺损或唇侧骨板厚度小于0.5mm时,采取不可吸收性钛膜引导成骨的效果及修复效果的前瞻性研究。材料及方法:2004年6月-2008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种植中心,18例上颌前牙单牙缺失患者(男12例,女6例,年龄19-56岁,平均38.6岁),要求采取种植修复,身体健康,不吸烟。种植体植入后唇侧颈缘出现裂开性骨缺损或唇侧骨板厚度小于0.5mm,采用少量自体碎骨和瑞士盖式Bio-Oss骨粉充填骨缺损后,不可吸收性钛膜覆盖植骨区,并用小膜钉固定钛膜,软组织瓣充分缓冲无张力后关闭术区。愈合6个月后行二期手术,取出钛膜,测量种植体唇侧骨板的厚度。二期术后2个月进行种植修复,修复效果的观察,采用Fürhauser的改良红色美学指数(Defined pink esthetic score)观察种植体修复后的软组织美学效果。结果:18例病例中,没有一例出现伤口的裂开以及感染。放射学观察18颗种植体均获得骨结合。种植体植入时,唇侧骨板的厚度(平均0.17mm),种植二期手术,即暴露种植体取出钛膜时,测量唇侧骨板的厚度为1.5mm-3.5mm,平均2.14mm,平均增加1.91 mm。.13例完成永久修复,并观察1年以上,软组织美学效果,采用Fürhauser的红色美学指数,PES最高得分14分,最低得分9分,平均12.15分,龈缘水平线位置平均为1.77mm,牙根区的软组织的凸度平均为1.85mm,此两项得分较高,与植骨及成骨效果有密切关系。结论:在上颌前牙区单牙种植时,采取不可吸收性钛膜引导成骨,解决种植体唇侧颈部骨板裂开性骨缺损及厚度不足效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