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锌单晶电化学充氢及腐蚀导致的微结构和缺陷研究
【摘要】:氧化锌(ZnO)半导体由于其广泛的用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至今ZnO一些基本的性质还没有研究清楚,例如,n型导电以及p型ZnO稳定性等。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在排除了本征缺陷(氧空位和锌填隙)的可能性外,氢(H)被认为是最有可能导致其n型导电的原因。目前,许多实验已经研究了ZnO在氢气氛下退火,氢等离子体处理以及氢离子注入等导致的缺陷与其性质之间的联系,然而,通过电化学充氢H和ZnO的相互作用却很少报道。另外,光电器件的制造过程中化学刻蚀也是关键的一步。本文采用慢正电子束技术,配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对比研究了ZnO单晶电化学充氢及腐蚀导致的微结构和缺陷的变化。获得主要结论如下:1.XRD的结果证实氢的引入导致了ZnO晶格膨胀,使其(0002)峰向小角度偏移。2.AFM及SEM观察表明:电化学充氢初期样品表面形成独立分布的六角金字塔状结构,滑移可能起始于ZnO内部的位错与(0001)面的交汇处,当充氢导致的应力超过了ZnO的屈服应力,塑性形变就会发生,从而形成了丘状(hillock)的金字塔结构。类似地,六角腐蚀坑的形成位置也可能起始于ZnO内部的位错与(0001)面的交汇处,溶液中的H~+更容易与Zn面下的氧原子相互作用,使得腐蚀得以进行。由于{1011}面是ZnO中最坚固的,因此纵向的腐蚀在遇到这个面就会停止,导致通过AFM观察到呈阶梯状的腐蚀坑。3.慢正电子束的多普勒展宽测量结果指出,充氢样品形变层产生大量的缺陷导致S参数的显著上升。然而,腐蚀的样品却没有许多空位型的缺陷或腐蚀相关的缺陷对正电子不敏感,S参数变化不大。
|
|
|
|
1 |
何辉;李金钗;廖蕾;卢红兵;王多发;;ZnO缓冲层上定向ZnO纳米杆阵列的制备[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3期 |
2 |
胡俊涛;郭鹏;梅嘉伟;郭常新;;两步溶液法制备亚微米ZnO棒阵列及其退火后的发光[J];发光学报;2006年02期 |
3 |
冯程程;周明;吴春霞;马伟伟;李刚;蔡兰;;氧分压对化学气相沉积法合成ZnO纳米结构形貌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09年03期 |
4 |
王柱;柯君玉;李辉;庞锦标;戴益群;赵有文;;用正电子研究原生ZnO单晶中的缺陷[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年03期 |
5 |
叶志高;朱丽萍;彭英姿;叶志镇;何海平;赵炳辉;;脉冲激光沉积法(PLD)生长Co掺杂ZnO薄膜及其磁学性能[J];发光学报;2008年03期 |
6 |
龙成寿,陈思钦,吴景探;锌钡白中杂质ZnO的来源及防止[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1988年04期 |
7 |
张丽华,王子忱,李熙,徐宝琨,赵慕愚;氧化锌纳米晶敏感材料的制备[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1993年02期 |
8 |
韦志仁;李军;刘超;林琳;郑一博;葛世艳;张华伟;窦军红;;水热法合成Zn_(1-x)Ni_xO稀磁半导体[J];人工晶体学报;2006年02期 |
9 |
齐红霞;赵波;;孔隙率对氧化锌/多孔硅光致发光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年04期 |
10 |
郭星原;丁战辉;薛燕峰;徐辑廉;衣艳磊;李亮;周静;许大鹏;;ZnO晶须的变温Raman光谱[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10年05期 |
11 |
马广鹏,韩建儒,仪修杰,杨长红,姜付义,谷胜利,杨冬梅,陈焕矗;氧化锌单晶的水热生长与结晶习性[J];人工晶体学报;2005年05期 |
12 |
John Emsley;朱海峰;马建华;;氧化锌与金属染料:未来的能量植物[J];科学观察;2007年06期 |
13 |
赵慧芳;曹全喜;李建涛;;N,Ga共掺杂实现p型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9期 |
14 |
余磊,邹贵田;微波诱导固——固相反应合成纳米氧化锌[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5 |
高宏玲,吕树臣;纳米氧化锌压敏电阻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
16 |
蔡淑珍;秦向东;段平光;李霞;张玉梅;;ZnO基稀磁半导体的研究进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
17 |
陈浩然;;用氧化锌代替氯化锌测定乙二胺四乙酸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的含量[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2期 |
18 |
胡明;;Zn2+浓度对氧化锌纳米棒的影响[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9年07期 |
19 |
彭智伟;陈鹏;万强;邹炳锁;;分级微纳结构氧化锌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J];纳米科技;2010年01期 |
20 |
黄国华;偏硼酸铅对高能氧化锌压敏电阻器性能的影响[J];广西物理;199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