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摘要】:正本次会议得到众多单位的同行学者的大力支持。会议共收到来自全国各研究所和高等学校的论文稿共50多篇。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提供了正电子湮没谱学领域丰硕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创新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正电子湮没谱学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研究工作包括了正电子湮没谱学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聚合物、多孔材料和其它新型功能材料,慢正电子束流技术和应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及显像剂,新型正电子谱学技术和其它核分析技术及应用等领域的研究。
|
|
|
|
1 |
徐洪杰,朱德彰,盛康龙,张桂林;核分析技术与材料科学[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4年04期 |
2 |
;原子分子纳米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原子分子纳米科学研究中心)[J];物理;2006年05期 |
3 |
;短讯[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年02期 |
4 |
;核工业重点实验室购进美国三色激光数字成像仪[J];印刷技术;2000年04期 |
5 |
;凝聚态物理及相关学科重点实验室联合网络系统介绍[J];自然科学进展;1994年01期 |
6 |
周立伟;;迎接微光夜视技术光辉灿烂的明天[J];应用光学;2007年05期 |
7 |
李民乾;核分析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J];原子核物理评论;1989年02期 |
8 |
沈隆钧,张景琳,蔚喜军;计算物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简介[J];物理;1998年12期 |
9 |
;中国科学院激发态物理重点实验室——我国惟一专门从事发光学研究的开放实验室[J];发光学报;2005年06期 |
10 |
;信息窗[J];应用光学;2007年05期 |
11 |
杨福家;中国科学院核分析技术开放研究实验室[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2年03期 |
12 |
梅林;我国第一个受控核聚变研究重点实验室建成[J];高技术通讯;1997年08期 |
13 |
袁宏,陈虎,程桦,韩际文;再谈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1997年05期 |
14 |
;第十八届全国激光学术会议第二轮通知[J];中国激光;2007年07期 |
15 |
刘波,贺勉鸿,孙民德,石贤峰,孙传琛,沈皓,宓詠;复旦大学新核微探针——系统建设与束流光学计算[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
16 |
田宇纮;核技术在海洋环境、地质中的应用[J];原子核物理评论;1984年02期 |
17 |
梁兴中,李士;核分析技术在地质学中的最新应用[J];物理;1993年07期 |
18 |
;重点实验室简介[J];大自然探索;1997年04期 |
19 |
;2006年美国纳米科学技术大会会议及征文通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年19期 |
20 |
罗立强;;X射线光谱分析的现状与趋势——参加国际NAMALS8、IRRMA6、TXRF2005会议有感[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