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分析技术在陶瓷考古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正 中国古陶瓷具有连绵不断的辉煌历史,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早在汉代青瓷已输入到东南亚地区,明清时期大量的青花瓷器输入到亚洲、非洲、美州和欧洲的诸多国家,在47个国家的200个博物馆里中国文物143万余件,古陶瓷占了相当比例,它对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具有
|
|
|
|
1 |
冯松林,徐清,冯向前,雷勇,程琳,汪燕青;核分析技术在古陶瓷中的应用研究[J];原子核物理评论;2005年01期 |
2 |
陈显求;中国古陶瓷科学技术研究管窥[J];中国陶瓷工业;1994年01期 |
3 |
苗建民
,陆寿麟
,汪安
,吴平;古陶瓷产地判别的科学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03期 |
4 |
毛晓沪;;创建古陶瓷鉴定的科学体系[J];收藏家;2000年02期 |
5 |
毛晓沪;;解读古陶瓷旧貌[J];收藏家;2003年06期 |
6 |
蔡森林;;弥足珍贵的汉代青瓷瓶[J];收藏界;2004年01期 |
7 |
何文权,熊樱菲;古陶瓷完整器元素成分无损分析的实现(一)——方法确认和总体设计[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年S1期 |
8 |
辛志华;;古陶瓷鉴定方法[J];艺术市场;2007年11期 |
9 |
张翊华;古陶瓷与物理化学的关系探微[J];南方文物;1991年04期 |
10 |
赵鸿声;古陶瓷研究的新视点[J];中国陶瓷工业;1994年01期 |
11 |
龚德才,何伟俊;古陶瓷常见作伪手法及鉴别[J];东南文化;2000年06期 |
12 |
杨云,郭立文;中国古陶瓷器型结构数据库的建立[J];陶瓷学报;2005年01期 |
13 |
赵月汀;;壶中日月(一)[J];收藏家;2010年01期 |
14 |
;对话“真”与“伪”[J];收藏界;2010年09期 |
15 |
舒而勤;;古陶瓷鉴别说[J];艺术.生活;2010年01期 |
16 |
;神秘魔壶[J];科学与文化;2006年10期 |
17 |
朱顺龙;;古陶瓷显微科技气泡测定研究初探——以越窑青瓷研究为例[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8年01期 |
18 |
毛晓沪;;古陶瓷鉴定的基本方法与步骤[J];收藏家;1994年06期 |
19 |
;古陶瓷完整器的元素成分无损分析方法研究通过国家文物局鉴定[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年02期 |
20 |
闪淑华;祁门古陶瓷厂与元青花云龙纹象耳瓶[J];收藏家;2004年05期 |
|
|
|
|
|
1 |
冯松林;徐清;冯向前;雷勇;程琳;汪燕青;;核分析技术在陶瓷考古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2 |
冯松林;;用核分析技术研究史前陶器的区系特征和技术传播[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
3 |
冯松林;徐清;冯向前;雷勇;程琳;汪燕青;;核分析技术在古陶瓷中的应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下)[C];2004年 |
4 |
冯向前;冯松林;孟繁峰;王会民;刘世枢;;用核分析技术建立河北白瓷窑口的界定标准的初步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5 |
高正耀;李国霞;赵维娟;谢建忠;郭敏;;关于古陶瓷学的研究、仿制和鉴别的思考[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6 |
冯向前;冯松林;张文江;樊昌生;权奎山;;历代洪州窑古瓷的元素组成特征的中子活化分析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下)[C];2004年 |
7 |
沙因;黄宇营;冯松林;;关于古陶瓷科技鉴定问题的若干思考[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8 |
严东生;;严东生先生讲话[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9 |
王维达;;热释光断代在古陶瓷鉴定中的应用[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10 |
汪庆正;;汪庆正先生讲话[A];The Methodology, Prospect and Significance on Non-destroyed Scientific Determination for Chinese Ancient Ceram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