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偶超重核的基态性质
【摘要】:正 自从上世纪60年代末期理论上预言超重核存在的可能性以来,寻找或合成超重核就成为众多核物理学家努力的方向。在实验上,超重核的研究驱动并伴随着重离子物理的成长。近年来,在Dubna和GSI相继合成了一批超重核,更使超重核成为核物理的研究热点。在理论上,核物理学家提出了很多成功的理论模型来预言超重核的性质,大体上分为宏观—微观模型[1],相对论[2]或非相对论
|
|
|
|
1 |
;科研进展[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年05期 |
2 |
刘白伊郦;韩瑞;夏学伟;薛为霞;李兆玺;尧江明;;轻核区中子晕结构的系统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
3 |
;[J];;年期 |
4 |
;[J];;年期 |
5 |
;[J];;年期 |
6 |
;[J];;年期 |
7 |
;[J];;年期 |
8 |
;[J];;年期 |
9 |
;[J];;年期 |
10 |
;[J];;年期 |
11 |
;[J];;年期 |
12 |
;[J];;年期 |
13 |
;[J];;年期 |
14 |
;[J];;年期 |
15 |
;[J];;年期 |
16 |
;[J];;年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
|
|
|
|
1 |
裴俊琛;许甫荣;;偶偶超重核的基态性质[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2 |
吴哲英;许甫荣;;超重核的球形和变形壳结构[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上)[C];2004年 |
3 |
任中洲;陈鼎汉;邰非;许昌;;超重核区壳效应的系统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4 |
周小红;;超重核素(元素)合成的回顾和我们的初步计划[A];Radioactive Nuclear Beam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
5 |
吴哲英;许甫荣;赵恩广;郑春开;;超重核中的球形与变形壳结构[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6 |
许甫荣;;超重核高自旋同核异能态及稳定性[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7 |
陈宝秋;马中玉;;超重核结构和熔合反应(英文)[A];第十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大会暨第五届全国中高能核物理专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
8 |
;CCAST“集团放射性、裂变、融合与超重核”研讨会会议日程表[A];Cluster Radioactivity, Fission, Fusion and the Superheavy Nuclei--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0年 |
9 |
吴哲英;许甫荣;;超重核的形状及结构性质[A];The Reaction of Unstable Nuclei--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
10 |
任中洲;;超重核研究进展[A];第十三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