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层状云人工增雨催化条件分析
【摘要】:正1引言近年来,为减轻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全国许多地方开展了人工增雨作业。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对于适合人工增雨的云,在适合作业的时段、云的适当部位、采用适当的催化方法就可以达到增加降雨的目的。但若掌握和使用不当,就不会取得好的增雨效果。因此,对适宜人工增雨的催化条件进行深入研究至关重要。
|
|
|
|
1 |
胡志晋,秦瑜,王玉彬;层状冷云数值模式[J];气象学报;1983年02期 |
2 |
王以琳,刘 文,王广河;冷云人工增雨催化区的探空判据[J];气象学报;2002年01期 |
3 |
王以琳,赵增亮;黄淮气旋与山东飞机人工增雨[J];气象;1994年12期 |
4 |
王广河,胡志晋,陈万奎;人工增雨农业减灾技术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S1期 |
5 |
胡志晋;层状云人工增雨机制、条件和方法的探讨[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S1期 |
6 |
陶树旺,刘卫国,李念童,王广河,周毓荃,胡志晋;层状冷云人工增雨可播性实时识别技术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S1期 |
7 |
陈万奎,严采蘩;冰相雨胚转化水汽密度差的实验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S1期 |
|
|
|
|
|
1 |
趙柏林,丁荣良;雨层云人工增雨的可能性(一)——非封閉系統的冰水轉化問題[J];气象学报;1963年03期 |
2 |
游来光,石安英;北京地区1963年春季冰核浓度变化特点的观测分析[J];气象学报;1964年04期 |
3 |
孙可富,游来光;1963年4—6月吉林地区降水性层状冷云中的冰晶与雪晶[J];气象学报;1965年03期 |
4 |
游来光,熊光莹,高明忍,陆煜钧,孙可富,任德福;春季吉林地区层状冷云中冰晶的形成与雪晶增长特点[J];气象学报;1965年04期 |
5 |
胡志晋,秦瑜,王玉彬;层状冷云数值模式[J];气象学报;1983年02期 |
6 |
陈万奎;新疆冬季低云微结构和垂直能见度[J];气象;1986年09期 |
7 |
王广河,游来光;乌鲁木齐冬季冷锋云带和锋下层积云的微物理结构及其降雪特征[J];气象;1989年03期 |
8 |
酆大雄;燃烧AgI丙酮溶液产生冰核气溶胶[J];气象;1991年03期 |
9 |
王以琳,赵增亮;黄淮气旋与山东飞机人工增雨[J];气象;1994年12期 |
10 |
胡志晋,严采蘩;层状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一)——微物理模式[J];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刊;1986年01期 |
|
|
|
|
|
1 |
王广河,胡志晋,陈万奎;人工增雨农业减灾技术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1年S1期 |
2 |
靳少波;黄河上游人工增雨试验及前景[J];青海科技;1998年02期 |
3 |
李吉本,刘晓东,王宏霞,白燕;开展人工增雨工作是缓解四平市严重缺水的重要措施[J];吉林气象;2001年03期 |
4 |
朱俊峰,赵永民,丁锐钦;从临汾地区农业缺水看人工增雨的必要性[J];山西气象;1997年01期 |
5 |
王广河,李淑日;“西北地区人工增雨基地工程建设”项目通过论证[J];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2000年00期 |
6 |
霍寿喜;;人工增雨不会污染环境[J];环境;2002年07期 |
7 |
邓景臣,汤淑君;红光农场人工增雨防雹最佳方案的建立与应用[J];现代化农业;2002年04期 |
8 |
获绶玺;人工增雨和防雹会污染环境吗[J];知识就是力量;2002年11期 |
9 |
李金辉,陈保国,罗俊颉;陕西省中北部人工增雨适宜时段及层状云特征[J];气象科技;2005年01期 |
10 |
刘志澄,蒋年冲;大力开展人工增雨充分开发空中水资源[J];安徽地质;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