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体外酶促合成茶黄素研究
【摘要】:在对20个茶树品种春季、夏季、秋季的1芽1叶和春季1芽1叶、1芽2叶、1芽3叶的多酚氧化酶活性测定及同工酶分析的基础上,选出5个茶树品种春季新梢作为酶源,并以速溶绿茶为底物,探讨了不同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对体外酶促合成茶黄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以夏季最高,其次为秋季,且以政和大白茶的1芽2叶新梢酶活性最高;不同品种茶树新梢的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在谱带数目、迁移位置和谱带颜色深浅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以酶活性越高的茶树品种作为酶源合成茶黄素的能力越强,但鲜叶匀浆体系合成茶黄素的能力不一定与茶树品种多酚氧化酶活性成正相关。
|
|
|
|
1 |
王建国;;茶树栽培基础知识讲座 第五讲 茶树营养需要多种营养元素[J];茶叶通讯;1983年01期 |
2 |
;茶树品种资源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1984年03期 |
3 |
施灶良;;茶树新品系“鄣科1号”初报[J];蚕桑茶叶通讯;1987年04期 |
4 |
王开荣;;茶树园林应用刍议[J];中国茶叶;1993年06期 |
5 |
黎星辉,张定,朱世桂,陈暄,章传政;论江苏省茶树品种的选育与推广[J];江苏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
6 |
姚永宏;吴全;李忠林;邓祖玲;彭萍;刘奕清;孟元祥;;茶树插穗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动态变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
7 |
黄建安;黄意欢;罗军武;刘仲华;;PCR-SSCP-银染法在茶树基因突变分析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07年02期 |
8 |
唐晓波;刘晓军;王小萍;;高EGCG茶树品种的筛选及开发[J];浙江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
9 |
杨柳霞;崔廷宏;赵远艳;冯彦波;;干旱胁迫对普洱市茶树为害影响的调查[J];中国茶叶;2010年06期 |
10 |
向勇平;刘翠红;黄永平;向小刚;钟兴刚;刘淑娟;谭正初;;不同茶树品种加工古丈毛尖品质研究[J];茶叶通讯;2010年04期 |
11 |
沈丹玉;尹军峰;许勇泉;袁海波;陈素芹;;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9期 |
12 |
;茶树品种试验观察记载项目及试行标准和方法[J];茶叶科学;1966年01期 |
13 |
施海根;;介绍两个抗寒茶树单株[J];蚕桑茶叶通讯;1980年03期 |
14 |
罗清镇;;恩施地区茶树品种资源普查情况[J];茶叶科学技术;1982年04期 |
15 |
李孝正;;福建茶树品种在四川驯化状况[J];茶叶科学技术;1982年02期 |
16 |
毛志方;陆贻通;;茶树品种间新梢营养元素含量的研究[J];茶叶;1984年03期 |
17 |
谢庆梓;;不同品种茶树群体结构的产量及其几个问题的商讨[J];茶业通报;1985年05期 |
18 |
杨秀才;;搞好合理采摘 提高茶青的产量和质量[J];贵州茶叶;1997年02期 |
19 |
陈玉琼,余志,张芸,周继荣,倪德江,谢笔钧;茶树品种、部位和嫩度对茶多糖含量和活性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20 |
王朝霞,李叶云,江昌俊,余有本;茶树巯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的cDNA克隆与序列分析(英文)[J];茶叶科学;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