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北部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变化评价
【摘要】:土壤侵蚀是黄土高原北部地区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探讨黄土高原北部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高低分布规律及其在不同主导因子作用下的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异特征,本文以通用水土流失方程为基础,运用GIS技术,选取了2000年和2007年两个时间节点,分别分析了自然因素(包括降水、地形、植被覆盖因子)和人为活动(包括人口密度和GDP因子)对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的影响程度。在完成单要素敏感性评价图的基础上,利用Arc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综合评价了研究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变化。结果表明:2000—2007年的区域土壤侵蚀敏感性显著降低;东南地区土壤侵蚀敏感性高于西北地区;高度敏感和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丘陵山地。导致土壤侵蚀极敏感区的主要原因是区域人为活动较密集,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大量人为活动以及农业陡坡旱作。土壤侵蚀分布格局与土壤侵蚀敏感性分布格局总体表现一致,即剧烈和极强度土壤侵蚀基本上分布在土壤侵蚀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地区。
|
|
|
|
1 |
卢远;华璀;周兴;;基于GIS的广西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1期 |
2 |
孙秀美;孙希华;冯军华;;沂蒙山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7年03期 |
3 |
施申兰;;基于GIS的东至县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05期 |
4 |
陈建军,张树文,李洪星,于力;吉林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05年03期 |
5 |
孙凡;游翔;刘伯云;杜洋文;杨松;李霞;;四川德阳地区土壤侵蚀因子与敏感性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
6 |
杜军;姚孝友;孙希华;周虹;;基于GIS的山东沂沭泗河流域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6年01期 |
7 |
汤小华;王春菊;;福建省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8 |
李月臣;刘春霞;赵纯勇;王才军;张虹;闵睫;汪洋;;三峡库区(重庆段)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异特征[J];生态学报;2009年02期 |
9 |
周红艺;李辉霞;范建容;杨忠;;元谋干热河谷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2009年04期 |
10 |
王文礼;张志明;欧晓昆;;基于RUSLE/GIS方法的德钦县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S1期 |
11 |
余芬;程先富;赵明松;;安徽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研究[J];人民长江;2009年09期 |
12 |
陈利华,余新晓;影响土壤侵蚀因子分析—灰色系统理论在土壤侵蚀研究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7年02期 |
13 |
周佩华;王占礼;;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暴雨标准[J];水土保持通报;1987年01期 |
14 |
R.Lal,刘岩;世界性水蚀与风蚀的有关问题及前景[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5年01期 |
15 |
刘淑珍,陶和平,柴宗新,范建容;关于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中几个问题的思索[J];水土保持学报;2001年S1期 |
16 |
林敬兰,杨学震,陈明华,汪水前,任承辉,黄鑫全;福建省土壤侵蚀遥感调查的方法和特点[J];福建水土保持;2001年04期 |
17 |
李辉霞,刘淑珍,何晓蓉,范建容;遂宁市中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与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关系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2004年03期 |
18 |
张姝
,谢永红;土壤保护初探[J];现代农业;2005年12期 |
19 |
周忠浩;杜树汉;刘刚才;;土壤侵蚀对耕地土壤生产力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6期 |
20 |
鲍文;;浅析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J];湖南水利水电;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