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混凝剂对流溪河水源水中藻类去除的对比研究
【摘要】:对夏秋季节广州流溪河下游含藻水源水进行了混凝沉淀试验处理,研究了硫酸铝、聚合氯化铝、聚合氯化铝铁、聚合硫酸铁等不同混凝剂及其投加量对藻类和浊度的去除效果,考察了pH值、温度对不同混凝剂去浊率和除藻率的影响,并用zeta电位及显微拍照分析方法,分别对混凝剂的静电中和能力与絮凝体的形态结构进行了初步的研究表征。结果表明,对于pH=6-8和水温≥15℃的水源水,硫酸铝的混凝效果最好,其除藻率和去浊率最高可分别达到80%和89%,其它混凝剂混凝效果的优劣依次为:聚合氯化铝铁、聚合硫酸铝、聚合硫酸铁;而对冬季的低温水源水,采用聚合硫酸铝或聚合氯化铝铁时,其除藻和去浊效果较好。
|
|
|
|
1 |
胡文慧,王欣;聚合氯化铝铁在饮用水处理中的生产性试验研究[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4年02期 |
2 |
吴洁;程方;;强化混凝-沉淀-砂滤工艺去除海水中藻类的试验研究[J];供水技术;2008年05期 |
3 |
胡克武,曾锦明,冯兆敏;聚合氯化铝铁去除水中的铝离子[J];中国给水排水;2002年12期 |
4 |
胡克武,曾锦明,冯兆敏;聚合氯化铝铁对降低水中铝含量的作用[J];净水技术;2002年04期 |
5 |
雷国元,魏晓金,李永成,王光辉;阴离子加聚对聚合氯化铝铁混凝除污性能的影响[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6 |
苑宝玲,曲久辉,张金松,葛旭,梁明,田宝珍;高铁酸盐对2种水源水中藻类的去除效果[J];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
7 |
涂传青,徐国勋,马鲁铭;聚合氯化铝铁的形态分布特征研究[J];净水技术;2004年04期 |
8 |
杨昌凤;夏盛林;马卫军;;模拟人工湿地去除富营养化湖水中藻类[J];水处理技术;1993年03期 |
9 |
唐晓静;处理低浊度闽江原水的混凝剂选择试验[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
10 |
马放;李大鹏;郑丽娜;吕晓磊;邱珊;;复合型生物絮凝剂与聚合氯化铝铁复配处理高藻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03期 |
11 |
徐乐中;李大鹏;;原位生物膜技术去除水源藻类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8年03期 |
12 |
沈时兴;聚合氯化铝铁检验方法研究[J];云南环境科学;2005年02期 |
13 |
赵志伟;崔福义;任刚;赵英;;预氧化对滦河天津段高藻期藻类的控制效果[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
14 |
刘成;高乃云;马晓雁;;高藻及微囊藻毒素污染原水的应急处理工艺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21期 |
15 |
陈建;王冰;金洪钧;;富营养湖泊的藻类现存量控制和供水处理的藻类去除[J];给水排水;2006年S1期 |
16 |
邹有红;李文兵;周蓬蓬;余龙江;王光华;;聚合氯化铝铁去除微污染水体中藻类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09年01期 |
17 |
孟路;杨基先;马放;金超;庞长泷;;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去除低浊水源水中铝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18 |
孟路;杨基先;马放;庞长泷;金超;;复合型生物絮凝剂处理低温低浊水影响因素[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
19 |
汪琳;刘丽娟;李明玉;潘倩;任刚;王建平;方刚;;改性沸石粉和聚氯化铝铁联用对藻类去除的研究[J];给水排水;2010年05期 |
20 |
陈真贤;;混凝法深度处理城市二级出水技术研究[J];广东化工;2011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