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岩溶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的空间分析
【摘要】:生态风险评价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目前对土地利用方式、植被类型与岩溶石漠化的相关性仍缺乏定量的研究,因此无法模拟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也难以提出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方式。因此,现在的工作中往往忽视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植被类型所形成的石漠化土地的生态功能的差异性,而这有可能使石漠化治理的工程布局出现失误,直接影响到治理的整体效果。笔者根据2000年卫星遥感TM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以中国典型岩溶区为例,并结合典型岩溶地区土地利用实际和本次工作的需要,共划分14种基本景观类型。根据这14种景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构造了综合性生态风险指数,同时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了变量空间化,编制了其生态风险程度分布图,以分析、解释研究区的生态风险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生态风险表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均匀性,最大的生态风险分布在强度石漠化地区,为0.3594;最小的集中在无石漠化地区,为0.186 7。生态风险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为:强度石漠化土地中度石漠化土地轻度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无石漠化土地。这个排列顺序与石漠化等级的划分恰好吻合,一方面体现出了石漠化等级划分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生态风险评价的可行性。本文对中国典型岩溶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空间分析,这样一种尝试旨在为岩溶区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价问题的研究探索一个途径。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也是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数量化的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岩溶地区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空间分析结果可能会影响到岩溶山区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和调整,随之会影响到该地区的水土保持和石漠化防治的效果。本文提出的研究思路,可以尝试去探讨岩溶地区在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从而为土地利用调整和石漠化的因地制宜治理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
|
|
|
1 |
臧淑英,梁欣,张思冲;基于GIS的大庆市土地利用生态风险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05年04期 |
2 |
白晓永;熊康宁;苏孝良;兰安军;;喀斯特石漠化景观及其土地生态效应——以贵州贞丰县为例[J];中国岩溶;2005年04期 |
3 |
白晓永;熊康宁;李阳兵;兰安军;;喀斯特山区不同强度石漠化与人口因素空间差异性的定量研究[J];山地学报;2006年02期 |
4 |
黄秋昊,蔡运龙;基于RBFN模型的贵州省石漠化危险度评价[J];地理学报;2005年05期 |
5 |
付在毅,许学工;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2期 |
6 |
李阳兵,高明,魏朝富,谢德体;土地利用对岩溶山地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J];山地学报;2003年01期 |
7 |
龙健,江新荣,邓启琼,刘方;贵州喀斯特地区土壤石漠化的本质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05年03期 |
8 |
杨胜天,朱启疆;贵州典型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速率[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
9 |
李阳兵,高明,邵景安,谢德体,魏朝富;岩溶山区不同植被群落土壤生态系统特性研究[J];地理科学;2005年05期 |
10 |
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张殿发,李凤全,周忠发,熊康宁;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
|
|
|
|
|
1 |
史志华,蔡崇法,王天巍,丁树文,张光远;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6期 |
2 |
任文美;在农业生态条件下山地石灰岩土壤演化的探讨[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3 |
宋林华;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
4 |
胡金明,刘兴土;三江平原土壤质量变化评价与分析[J];地理科学;1999年05期 |
5 |
蔡运龙,蒙吉军;退化土地的生态重建:社会工程途径[J];地理科学;1999年03期 |
6 |
杨胜天,朱启疆;贵州典型喀斯特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速率[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
7 |
郭旭东,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李俊然;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河北省遵化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
8 |
李瑞玲,王世杰,周德全,张殿发,李凤全,周忠发,熊康宁;贵州岩溶地区岩性与土地石漠化的相关分析[J];地理学报;2003年02期 |
9 |
洪业汤;岩溶(喀斯特)环境与西部开发[J];第四纪研究;2000年06期 |
10 |
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