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大鼠皮肤的组织学改变及其对糖皮质激素药物经皮吸收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皮肤改变及其对糖皮质激素药物氢化可的松经皮吸收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及造模一周组(W1)、两周组(W2)、三周组(W3)和四周组(W4)共计五组,每组6只,采用链尿佐菌素(STZ,40mg·kg-1)对造模组大鼠进行糖尿病造模,取大鼠腹部皮肤进行体外Franz透皮扩散实验,接收液为磷酸盐缓冲液(PBS,pH=7.4),HPLC法测定接收液中的药物量,计算出药物渗透速率常数;将造模后不同时间段的大鼠皮肤组织做病理切片进行HE染色并观察是否存在组织学差异。结果正常组、W1、W2、W3和W4五组的渗透速率常数分别为2.39±1.25、3.22±1.72、3.02±1.89、3.63±2.02、5.00±3.36(μg?h-1?cm-2)。造模四周组与正常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各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皮肤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造模一周时大鼠腹部皮肤改变并不明显,一个月时表皮有变薄的现象,而两月时这种现象变得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表皮变得更薄。结论与正常皮肤相比,患糖尿病后的皮肤能引起药物经皮透过性的增加,这与糖尿病后发生一定程度的皮肤组织学改变关系密切,因此,提示糖尿病患者在必要时需要调整经皮给药的剂量。
|
|
|
|
1 |
潘集阳
,朱晓平;让女人快乐起来──经皮吸收雌二醇可能是有效的抗抑郁药物[J];中国处方药;2003年04期 |
2 |
王俏,陈国神;蛋白质和肽类药物的经皮吸收研究进展[J];中国药学杂志;1996年01期 |
3 |
;三乙基硫酸锡(Sn~(113))经皮吸收的研究[J];卫生研究;1974年01期 |
4 |
靳培英;;水扬酸盐经皮吸收中毒[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81年01期 |
5 |
龚梓初;王簃兰;;化学物经皮吸收研究的离体试验方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92年01期 |
6 |
苑振亭,丁平田,徐晖,李志强,吕占国,陈大为;用于药物经皮吸收测定的在体动物耳静脉灌注模型的研究[J];中南药学;2005年05期 |
7 |
王曼丽;李坦;;灯盏花素溶液体外透皮吸收的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7年11期 |
8 |
李宁;张敬一;李川;刘锡联;;氟比洛芬微乳的制备及其透皮吸收的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年10期 |
9 |
章臣桂;;中药橡皮膏的基质配方及经皮吸收情况[J];中成药;1981年08期 |
10 |
傅慰祖;;甲基三氯甲烷经皮吸收的血清酶和组织学变化[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3年01期 |
11 |
孙国庆;刘国杰;平其能;;经皮吸收左炔诺孕酮事后避孕膜剂的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1年12期 |
12 |
孙祥;;生物监测专题讲座 第六讲 化学物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及其在生物监测中的意义[J];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1992年01期 |
13 |
李蕊兴;张翔;凌保东;;风油膏经皮吸收及毒性研究[J];川北医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
14 |
傅旭春!杭州310031,俞庆森!杭州310027,梁文权!杭州310031;一个修正的药物经皮吸收数学模型[J];中国药学杂志;2000年04期 |
15 |
朱铁梁;王刚;王晓辉;张莉;齐刚;;不同溶剂对扑热息痛体外透皮吸收的影响[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
16 |
薛冰心;吴纯洁;;影响药物经皮吸收的客观因素[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年16期 |
17 |
高梅,刘玉荷,高彤,高继贤;敌敌畏经皮吸收引起中毒死亡两例[J];中国职业医学;1996年06期 |
18 |
;气管和支气管疾病[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7年01期 |
19 |
袁榴华;消炎痛软膏的应用部位与家兔经皮吸收的关系[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3年04期 |
20 |
林惠芬;人体反复涂敷马拉硫磷后的经皮吸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