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控制技术对湿地土壤有机碳保留、汇聚能力的影响
【摘要】:多种技术被用于控制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的蔓延。本文通过分析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等指标的变化研究了各种互花米草控制技术对湿地土壤有机碳保留、汇聚能力的影响,以便为选择合适的互花米草控制技术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刈割/翻耕、刈割/翻耕/水位调节、刈割/生物替代等控制措施后,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均高于对照,而微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对照。虽然修复后土壤的有机碳含量也高于对照,但这并不表明经过工程措施后的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高于对照,刈割/翻耕导致土壤有机碳输入量大量增加可能是主要原因。在不同的控制技术中,刈割/翻耕/水位调节模式由于增加了土壤的滞水时间,其土壤微生物活性相对较低,有机碳含量较高,表明该修复土壤的碳代谢能力相对较弱,因此该修复技术对湿地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少。
|
|
|
|
1 |
傅力腾;;互花米草盐碱地种植基因适应试验[J];才智;2008年02期 |
2 |
牛新胜;牛灵安;张宏彦;范聚芳;郝晋珉;马永良;;玉米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呼吸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8年01期 |
3 |
何娜;王立海;;压实对土壤理化特性及土壤呼吸的影响研究进展[J];森林工程;2010年01期 |
4 |
周玉梅;韩士杰;辛丽花;;CO_2浓度升高对红松和长白松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9期 |
5 |
吴小毛;龙友华;李明;;仲丁灵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呼吸强度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
6 |
张海燕,张旭东,李军,王冬梅;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概述[J];微生物学杂志;2005年04期 |
7 |
孙刚;房岩;王欣;杨校园;;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田土壤呼吸的影响[J];农业与技术;2008年05期 |
8 |
朱庆松;刘松虎;赵海英;;不同覆盖措施对信阳毛尖茶园土壤微生物量动态变化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
9 |
何伟静;江洪;原焕英;;土壤呼吸的酶促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
10 |
陈金海;王红丽;王磊;李艳丽;张文佺;付小花;乐毅全;;互花米草/羊粪混合堆肥还田对滨海盐碱土壤的改良效应:实验室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
11 |
刘华山;左涛;韩锦峰;徐淑霞;王晓军;冯航标;蒲文宣;易建华;;博德特氏菌HN36对土壤酶活性和呼吸强度的影响[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年03期 |
12 |
许月蓉;不同施肥条件下潮土中微生物量及其活性[J];土壤学报;1995年03期 |
13 |
丁菡;胡海波;王人潮;;半干旱区土壤酶活性与其理化及微生物的关系[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14 |
陈小燕;吕家珑;张红;王娟;苗惠田;;子午岭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量与有机酸含量[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年03期 |
15 |
赵玉涛;韩士杰;李雪峰;胡艳玲;;模拟氮沉降增加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16 |
陈国潮,何振立,姚槐应;红壤微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9年04期 |
17 |
王志明,朱培立,黄东迈;~(14)C、~(15)N双标记秸秆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1999年03期 |
18 |
苑学霞,褚海燕,林先贵,尹睿,胡君利,朱建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强度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年04期 |
19 |
张电学,韩志卿,李东坡,刘微,高书国,侯东军,常连生;不同促腐条件下秸秆还田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0期 |
20 |
向光明;王纯利;张旭东;李慧;张颖;;利用DGGE指纹图谱技术考察不同营养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