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东滩两种典型湿地土壤有机碳汇聚能力的差异性及其成因分析
【摘要】:通过分析崇明东滩两种不同类型的湿地土壤A区(东滩南部冲刷带芦苇型沙质土)和B区(东滩东北部淤涨带芦苇/米草型粘质土)的有机质含量以及植被输入量,研究了异质性湿地土壤的有机碳保留和汇聚能力,并从异质型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和理化性质的差异角度分析了造成土壤有机碳保留、汇聚能力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期为优化湿地管理,提升其生态环境功能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指导。实验结果表明,A区土壤平均总有机碳含量仅为B区土壤总有机碳含量的46.10%,而A区地上部分的年平均植物量约为1.31 kg(干重)/m~2,仅比B区低9.15%,这意味着A区湿地土壤对有机质的输出量要大于B区,因此土壤的有机碳保留量较低。比较A区和B区土壤的微生物活性可知,A区微生物总量比B区高出3.82倍,与碳代谢相关的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的活性也分别比B区高46.81%,34.33%,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也高于B区。这表明A区土壤的微生物碳代谢能力较强是导致其土壤有机碳保留能力较弱的重要原因。相对B区土壤而肓,A区沙质土壤粒间孔隙较大、土壤通气透水性较好、含水率与含盐量较低,从而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进而促进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而B区的芦苇/米草型粘质土壤的含水、含盐量高、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氧化分解能力较低,具有较高的有机碳保留、汇聚能力。
|
|
|
|
1 |
付慧兰,邹永久,杨振明,刘金萍,阎飞;大豆连作土壤pH与土壤酶活性[J];大豆科学;1997年02期 |
2 |
陈乾富;矿质肥料对柳杉苗根区土壤生化活性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1999年02期 |
3 |
胡田田,石峥,汤代良;长期施肥对石灰性土壤生物及养分因子影响的后效[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年01期 |
4 |
封海胜,万书波,左学青,成波;花生连作土壤及根际主要微生物类群的变化及与产量的相关[J];花生科技;1999年S1期 |
5 |
任美锷;中国淤泥质潮滩沉积研究的若干问题[J];热带海洋;1985年02期 |
6 |
曹正梅,董树亭,刘春生;覆膜栽培玉米的土壤生态效应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
7 |
郭俊伟;土壤容重对玉米生长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1996年04期 |
8 |
佘东山;试论土壤物理在土壤肥力研究中的重要性[J];生态科学;1997年01期 |
9 |
袁兴中,陆健健,刘红;河口盐沼植物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2年03期 |
10 |
刘绍辉,方精云;土壤呼吸的影响因素及全球尺度下温度的影响[J];生态学报;1997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