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体技术与沉积岩矿物热演化结合应用研究一以南海北部部分气田成岩与油气运移分析为例
【摘要】:随着对沉积岩包体研究的愈来深入,已发现流体实验样品测定的结果在很多情况无法达到研究者所需要效果,主要由于受到钻井取心少(尤其是海上钻探)或无法大量取样控制, 所分析样品有限及其结果有限,导致难以解决古地温梯度问题,影响油气运移时间分析及油气运移的储层面恢复等。作者在研究南海油气运移与矿物热演化过程中发现,由储层油气包裹体同期的盐水包体均一温度所获得的古地温梯度,与泥岩热演化敏感性强的伊利石大量生成温度(据 Aoyagi 和 Kazama(1980))获得的古地温梯度吻合性较好,据此不仅获得油气运移信息,也反演了油气进入与成岩作用关系。作者在以包裹体技术为主的前提下,结合伊利石古地温梯度辅助研究,对南海北部气田砂岩储层不同包裹体类型和烃类同期盐水包体均一温度进行分类研究,推算出南海北部新近系天然气运移时间。报告认为文昌地区恩平组储层 CO_2进入时间在珠江组沉积后期,储层同期成岩阶段处于中成岩 A1期和 A2期初。文昌10-2气田珠海二段石油进入储层时间在韩江组后早期,天然气运移进入时间则在韩江组后中期。成岩作用处于中成岩 A1后期至 A2期末期。韩江组后期晚期有一期 CO_2进入储层。显示文昌地区 CO_2进入老地层时间比新地层早,不同构造 CO_2活动时间不同。文昌9-2气田珠海二段天然气进入储层时间在新近系万山组-第四系琼海组时期,成岩作用阶段处于中成岩 A2期末-B 期末。由于文昌9-2构造气侵位发生时储层成岩作用阶段偏后时期,造成该构造珠海二段以下储层成岩压实作用强,及珠海三段成岩自生石英加大显著,孔隙度较低。而气侵位发生在成岩阶段相对早的恩平组储层,储层压实作用程度和成岩自生石英加大都弱些,孔隙度相对好些。暗示了油气进入时间早,现今孔隙度相对高,油气早期进入对孔隙有一定保护作用。本报告为包体技术与矿物热成岩演化技术渗透研究,是一种新的探讨方向。另一方面泥岩粘土矿物分析的样品易取,分析简单,结合一定的包裹体分析同样取得研究预期效果,对因包体样品不足,缩短分析时间和降低费用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