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邱有恒;李茂生;邓力;;次临界系统中α本征值与k本征值的关系[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S1期 |
2 |
邱有恒;邓力;;次临界α本征值计算中的时间选取方法[J];核科学与工程;2007年02期 |
3 |
杜金峰,贺仁辅,刘汉刚;深次临界装置α本征值计算方法比较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4年03期 |
4 |
杜金峰;中子输运方程中的α本征值计算[J];计算物理;2003年06期 |
5 |
王育威;杨永伟;崔鹏飞;;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的燃耗分析计算和堆芯优化设计[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1年06期 |
6 |
史永谦;夏普;朱庆福;李义国;张巍;曹健;权艳慧;罗皇达;吴晓飞;;ADS次临界中子学研究进展[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5年00期 |
7 |
王绪成;外中子源价值同反应数相等的广义微扰理论[J];原子能科学技术;1981年01期 |
8 |
谢奇林;刘汉刚;杨成德;贺仁辅;范晓强;;有效增殖因子的动态模拟计算[J];核动力工程;2010年04期 |
9 |
白云;杨波;李金鸿;陆向东;傅学东;应阳君;竹生东;;脉冲源法测量系统次临界度的进一步分析[J];原子能科学技术;2010年S1期 |
10 |
石林;高培元;王囚辉;姚进斌;;惠斯通电桥静态灵敏度的研究[J];科技广场;2011年01期 |
11 |
仲维畅;;铁磁性物质在地磁场中的静置磁化和退磁[J];无损检测;2009年06期 |
12 |
朱星星,荆继良;静态各向异性荷电流体内部引力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5年05期 |
13 |
袁桂洪;;变阻器的作用不容忽视[J];科学大众;2009年03期 |
14 |
魏成文,马长占;用n—C关系讨论理想气体的准静态过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15 |
李子军,钟玉荣,杨尚明,王子安,李作宏,崔建营;轴对称非静态轴外无源场的一种计算方法[J];大学物理;2005年02期 |
16 |
师学明;张本爱;;输运与燃耗耦合程序MCORGS的开发[J];核动力工程;2010年03期 |
17 |
沈有根;四维静态伪Riemann时空中的Dirac粒子束缚态[J];科学通报;1985年17期 |
18 |
林方正;静态消光比测试仪改进的探讨[J];中国激光;1979年05期 |
19 |
丁大钊;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的物理及技术基础研究[J];中国基础科学;2001年01期 |
20 |
黄锦华;张国书;阳彦鑫;;快热耦合系统的中子学计算工具——采用确定论方法[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6年0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