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峡出口段中卫-同心断裂带结构特征
【摘要】:在详实的野外调查和多种物探测试工作的基础上,辅以航卫片解译,对黑山峡出口段中卫一同心断裂带的平面与剖面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中卫—同心断裂带从南向北主要由近东西向展布的F_1~F_3、F_(8(7))、F_(201)和F_(202)6条断层组成,平面上相邻断层间多处交会或重合并最终交于F_(201)断层,剖面上除F_3外,其余均向南倾,形成复杂的逆冲推覆迭瓦状活动构造带。
|
|
|
|
1 |
虢顺民,江在森,张崇立;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块体划分与运动态势研究[J];地震地质;2000年03期 |
2 |
李建华,申旭辉;青藏高原东北隅弧束断裂与南鄂尔多斯环形构造[J];地震地质;2001年01期 |
3 |
闵伟!中国北京100029,张培震!中国北京100029,邓起东!中国北京100029;区域古地震复发行为的初步研究[J];地震学报;2000年02期 |
4 |
张维岐,焦德成,柴炽章,宋方敏,汪一鹏;宁夏香山-天景山弧形断裂带新活动特征及1709年中卫南71/2级地震形变带[J];地震地质;1988年03期 |
5 |
周俊喜,刘百篪;中卫—同心活断层研究[J];西北地震学报;1987年03期 |
6 |
丁国瑜;;宁夏中卫沙坡头黄河位错现象[J];第四纪研究;1993年04期 |
7 |
汪一鹏,宋方敏,李志义,尤惠川,安平;宁夏香山—天景山断裂带晚第四纪强震重复间隔的研究[J];中国地震;1990年02期 |
|
|
|
|
|
1 |
张珂,刘开瑜,吴加敏,杨景春,蔡剑波;宁夏中卫盆地的沉积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新构造运动[J];沉积学报;2004年03期 |
2 |
郭进京;韩文峰;梁收运;;青藏高原东北缘岷县-武都地区构造地貌演化与高原隆升[J];中国地质;2006年02期 |
3 |
聂政,林伟凡;中卫—同心断裂带中段:香山—天景山断裂带1709年7_(1/2)级地震形变带特征[J];地震;1993年01期 |
4 |
任利生,林伟凡;中卫—同心断裂带西段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性[J];地震;1993年01期 |
5 |
田勤俭,丁国瑜,申旭辉;青藏高原东北隅强震构造模型[J];地震;2002年01期 |
6 |
王双绪,张希,张四新,张晓亮,薛富平;青藏高原东北缘现今构造变动与地震活动特征[J];地球学报;2005年03期 |
7 |
丁国瑜;;宁夏中卫沙坡头黄河位错现象[J];第四纪研究;1993年04期 |
8 |
张岳桥,杨农,陈文,马寅生,孟晖;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与青藏高原东缘隆升过程初步研究[J];地学前缘;2003年04期 |
9 |
徐锡伟,于贵华,马文涛,陈文彬,闻学泽;中国大陆中轴构造带地壳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学内涵[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
10 |
李涛,王宗秀,马宗晋;中轴构造带(南段)的变形及缩短速率计算[J];地学前缘;2003年S1期 |
|
|
|
|
|
1 |
丁国瑜;活动走滑断裂带的断错水系与地震[J];地震;1982年01期 |
2 |
聂政,林伟凡;中卫—同心断裂带中段:香山—天景山断裂带1709年7_(1/2)级地震形变带特征[J];地震;1993年01期 |
3 |
李吉均;康建成;;中国第四纪冰期、地文期和黄土记录[J];第四纪研究;1989年03期 |
4 |
潘裕生,汪一鹏,常承法;喜马拉雅板块活动证据兼论青藏高原形成模式[J];地震地质;1980年02期 |
5 |
程绍平,彭贵,李洪春;宁夏海原南华山北麓断裂带的冲沟断错与8.5级强震重复率[J];地震地质;1984年04期 |
6 |
张维岐,焦德成,柴炽章,宋方敏,汪一鹏;宁夏香山-天景山弧形断裂带新活动特征及1709年中卫南71/2级地震形变带[J];地震地质;1988年03期 |
7 |
虢顺民,汪洋,计凤桔;云南思茅—普洱地区中强震群发生的构造机制[J];地震研究;1999年02期 |
8 |
闵伟;柴炽章;王萍;杨平;;罗山东麓断裂全新世古地震研究[J];高原地震;1993年04期 |
9 |
李吉均,文世宣,张青松,王富葆,郑本兴,李炳元;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的探讨[J];中国科学A辑;1979年06期 |
10 |
邓起东,汪一鹏,廖玉华,张维岐,李孟銮;断层崖崩积楔及贺兰山山前断裂全新世活动历史[J];科学通报;1984年09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