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源农药稳定性研究进展
【摘要】:植物源农药由于具有在环境中生物降解快、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和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而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内公众的重视。但是,这些来源于植物的具有杀虫、杀菌或除草活性的成份对温度、紫外光、pH、降雨以及湿度等因子比较敏感,其稳定性差,大田使用容易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开发和利用。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在增加和改善该类农药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概括来讲,目前有两种方法起作用:其一,是在分子内部用耐光部分(Photostable moieties)来代替对光不稳定(Photolabile sites)部分,其二是加入稳定剂,稳定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紫外光屏蔽物质(UV-screens),一种是抗氧化剂(Anti-oxidants),其中研究最多的是天然的抗氧化剂。
|
|
|
|
1 |
操海群,岳永德,花日茂,汤锋;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
2 |
史卫国,徐之明,黄清臻,崔安义,王明义;植物源农药的进展[J];农药科学与管理;1997年03期 |
3 |
杜小凤,徐建明,王伟中,吴传万;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J];农药;2000年11期 |
4 |
白志诚,张祝莲,高桂枝,刘珍叶;植物性农药的发展[J];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
5 |
艾应伟,范志金,李伟,方一平,李建明,李光伟;植物源生理活性物质与害虫防治[J];资源科学;2000年03期 |
|
|
|
|
|
1 |
刘舟;;发展生物农药——食品安全战略的明智选择[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食品安全与农民增收”分会场暨福建省农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
2 |
杨立军;喻大昭;杨小军;王少南;张汉亦;;植物源病毒抑制物质研究进展[A];湖北省植物病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
3 |
朱昌雄;蒋细良;田云龙;郭萍;;生物农药研究的最新进展、问题、建议与展望[A];第十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生物农药与化学生物学研究与产业化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
4 |
张兴;李广泽;马志卿;冯俊涛;陈根强;何军;万传星;;试论“农药无公害化”[A];全国安全用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5 |
张兴;马志卿;李广泽;江志利;何军;冯俊涛;;生物农药评述[A];全国安全用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6 |
吴钜文;陈建峰;;植物源农药及其安全性[A];全国安全用药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
7 |
杨群辉;马云萍;尹彤;纳继忠;;植物源杀虫剂的开发与利用[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4年 |
8 |
路静;程文新;徐海玲;;植物源杀虫剂特性研究进展[A];西部六省(区)中心城市园林科技信息网第26次会议论文集[C];2007年 |
9 |
刘素琪;石建军;曹挥;贾峰彪;刘贤谦;师光禄;;植物的杀虫有效成分概况[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
10 |
徐伟松;胡美英;钟国华;;杀虫植物的综合利用[A];昆虫与环境——中国昆虫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
|
|
|
|
|
1 |
刘惠霞,吴文君,王美珍;苦皮藤根皮的红外光谱特征及其在鉴别中的应用[J];西北植物学报;1998年02期 |
2 |
屈秋耘,白志诚,石得玉,王升瑞,郭中华;紫穗槐叶杀虫成分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1998年02期 |
3 |
王俊儒,马建琪,彭树林,冯俊涛,丁立生;大火草化学成分及其拒食活性研究初报[J];西北植物学报;1998年04期 |
4 |
杨秀娟,何玉仙,翁启勇,陈福如;利用植物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研究概况[J];福建农业学报;1999年01期 |
5 |
胡楫,潘志荣;无公害杀虫剂──高效鱼藤氰的研制及工厂化生产[J];广东农业科学;1995年02期 |
6 |
张兴;王兴林;王胜宝;吴文东;;西北地区杀虫植物资源初步调查[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7 |
李芝凤;植物性杀螨剂“螨速克”药效试验[J];湖北植保;1995年01期 |
8 |
胡美英,赵善欢;黄杜鹃花杀虫活性成分及其对害虫毒杀作用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3期 |
9 |
张业光,邱宇彤,赵善欢,刘准,尚稚珍,陈茹玉;紫背金盘提取物对四种鳞翅目害虫作用活性的初步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4期 |
10 |
徐汉虹,赵善欢;猪毛蒿精油的杀虫作用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