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传播行为动力学的整体一律与个体差异
【摘要】:在2005年的论文中,Barabsi报告人类执行的各种任务之间的等待时间服从幂律分布,他并认为这是由于人们会对其所需要执行的任务进行优先排序而导致的,并据此提出了"人类行为动力学"模型。后来的研究发现人类的很多行为都服从这种幂律分布,比如通信、电子邮件、网页浏览、视频点播、手机通话等。但是,这种幂律分布的规律仅仅是在整体(即个体之集合)层面上得到验证,而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这有可能犯有被称之为"生态推测谬误"。为了防止这种谬误、并进而帮助发现导致幂律分布的机制,我们有必要在个体层面上检测人类行为动力学模型。本次研究的目的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在整体层面上的幂律分布能否推及到个体层面的数据?(2)在个体层面上,这种幂律(或其它整体规律)分布在样本各个体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3)如果有差异,哪些因素能够解释个体之间的差异?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尼尔森在2002-2004年间在香港通过随机抽样而获取的4000个网民的用户端日志记录,该数据记录了这4000网民在四周时间内在家通过浏览器访问互联网网页的时间信息。我们用"输出行为间隔时间"(Interevent-Output Time,简称IOT,指网民点击两个网页之间的时间间隔)来测量人类行为。我们发现在整体层面上,IOT并不服从幂律分布,而是在双对数坐标上呈现指数式衰减分布。然而,在个体层面上,样本的三分之二个人的IOT服从幂律分布,而其余三分之一个人的IOT在双对数坐标上则服从二次多项式分布。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幂律分布和二次多项式分布的参数上,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最后,这种差异可以被个体的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以及生活方式)来解释。本研究是人类动力学研究中对整体与个体行为之间关系的首次探索。我们的发现显示了不同的个体行为基础上涌现整体行为规律的可能性。这里的个体行为基础,不仅与整体规律相背、而且在个体之间也各异。整体与个体行为之间断层的原因和边界条件,值得日后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