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叫花”
【摘要】:关于"叫花"一词形成的过程和原因,有学者认为是表示教育感化的"教化",受佛教影响,六朝产生劝人布施义,唐宋时指佛道教徒求人布施的乞索行为,元代指世俗人的乞讨,并写作"叫化",元明时出现"教化头、叫化的、叫化头、叫化子"等多种称代乞丐的形式,明清时"叫化子"缩略为"化子",与骗子义的"花子"发生词义感染,使得"花子"具备了乞丐义,并扩展出"叫花子"、"叫花"等词语。本文通过分析认为,是先产生的表乞丐义的"花子",才有骗子义的"花子"出现,并不存在词义感染的过程。表乞讨义的"教化"发生了"叫化"到"叫花"的演变,与之意义相近的"打化"、"募化"、"抄化"、"乞化"、"吃化"却没有类似的变化,根本原因在于乞丐的行乞方式:佛教法会中使用的"散花乐"佛曲,被乞丐借鉴改造为"莲花落",并广泛用于行乞,"叫唱"行为是最常见的乞讨方式,而"打"、"募"、"抄"、"乞"、"吃"这类词素均无法凸显这一乞讨方式的代表性特点,使得元代时与"教化"同音的"叫化"成为替代的首选,而"莲花落"这一宋元以来行乞专用小曲,则推动了"叫化"向"叫花"的转变,"化"可以换为"花","花"其实就是指"莲花落"而言。
|
|
|
|
1 |
汪祎;;也谈“叫花”[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