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学中文教科书的「普通话元素」分析
【摘要】:新世纪之初,香港的中小学课程进行了改革和重构。新课程建议中文科「逐步加入普通话学习元素或尝试用普通话作为教学语言」,并设定「普通话教中文」为中文教育领域的远程目标。要配合新课程的发展,有效推行「普通话教中文」,除了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语言和教学能力外,配应的教材也是必不可少。过去香港中小学的语文教科书都在广州话授课的先设下编订,内文未标拼音,行文用语的规范性也未严求,间有出现「港式中文」的情况。新课程面世后,推行「普教中」的小学愈来愈多,因应需求,几家出版社在2006年9月推出了新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有的标明是「用普通话教中文版」,有的还设置配套拼音教材。这些教科书既专为「普教中」而设,对新课程的要求自当有所回应。普通话作为「学习元素」或「教学语言」,在教科书中将以怎样的形式呈现?不同教科书是否各有焦点,又有系统的教程安排?在帮助学生适应普通话教学,以至融通中、普学习内容,促进语文学习效益方面,是否能发挥积极的效用?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本文将以三套「普教中」的初小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中普通话元素的体现情况,探寻不同教科书的取向和教程设计,为新课程语文教材的改良及发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