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猕猴桃复合体野生居群倍性变异和杂交渐渗研究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贵州到湖南这一生态地理渐变区域的中华猕猴桃复合体16个自然居群倍性、形态及遗传学调查,开展了中华猕猴桃复合体的细胞地理学和基因渐渗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华猕猴桃具有二倍体和四倍体,美味猕猴桃具有四倍体、五倍体和六倍体;其中六倍体小种主要分布在西部云贵高原,二倍体小种主要分布在东部湖南山地,而四倍体和二、六倍体小种混合分布在中部武陵-雪峰山区。这一分布规律体现了倍性水平随着海拔和经度而连续渐变。此外,作为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混合分布区的的武陵-雪峰山区,遗传分析表明此区域居群具有最高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中华和美味猕猴桃杂交渐渗现象。综合倍性,形态及遗传学证据,武陵-雪峰山区等中华猕猴桃复合体杂交带为猕猴桃种质资源筛选、野生选优的核心地带。
|
|
|
|
1 |
张俊娥;邓秀新;;柑橘愈伤组织植株再生及其倍性鉴定[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
2 |
曾华;李大卫;黄宏文;;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的倍性变异及地理分布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年03期 |
3 |
方淑桂;陈文辉;曾小玲;朱朝辉;;不同熟性大白菜小孢子植株倍性变异及倍性鉴定方法[J];福建农业学报;2009年04期 |
4 |
郭文武,邓秀新;柑橘与黄皮属间体细胞杂种植株的异常倍性变异[J];植物学报;1999年04期 |
5 |
韩阳;叶雪凌;冯辉;;大白菜小孢子植株的倍性变异及倍性鉴定方法的研究[J];中国蔬菜;2006年11期 |
6 |
大村三男
,能冢一德
,平林利郎
,秋浜友也
,何立珍;经PFP处理的葡萄茎尖染色体数目的变异[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
7 |
胡凤荣;刘光欣;席梦利;吴祝华;施季森;;毛百合根尖染色体Giemsa C-带分析[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年01期 |
8 |
张文樾;;白香蕉葡萄芽变系“吉香”的细胞学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1983年04期 |
9 |
王正询,刘鸿先,周伯春;香蕉试管苗混倍性变异的研究[J];遗传学报;2000年03期 |
10 |
李小勤,吴登俊,陈圣偶;国内外绵羊染色体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杂志;2000年01期 |
11 |
;关于“中华水韭残存居群的数量性状分化和地方适应性及其对保育遗传复壮策略的提示”的讨论[J];植物生态学报;2008年01期 |
12 |
张文樾;;白香蕉葡萄芽变系“吉香”的细胞学研究[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1984年03期 |
13 |
贾春兰,王纪方,金波;蔬菜作物组织培养对染色体倍性变异的影响[J];中国蔬菜;1991年06期 |
14 |
张俊娥,刘继红,邓秀新;采用倍性分析仪鉴定柑橘愈伤组织的遗传变异[J];遗传学报;2003年02期 |
15 |
马克群;刘建秀;胡化广;郭海林;袁学军;;狗牙根属部分优良选系染色体倍性的初步研究[J];草业科学;2006年04期 |
16 |
邓耀华;林处发;牟斌;周国林;姚芳;王斌才;胡侦华;;不同甘蓝小孢子植株自然加倍率比较[J];长江蔬菜;2008年20期 |
17 |
刘剑锋;程云清;刘建华;钟雪;陈智文;;高山红景天同源四倍体诱导与鉴定研究[J];中草药;2011年06期 |
18 |
陈绪中,罗正荣;鄂柿1号离体叶片秋水仙素诱导和再生植株倍性鉴定[J];果树学报;2005年05期 |
19 |
张洁;何林;王力超;梁国鲁;;秋水仙素对离体培养辣木多倍体的诱导[J];热带农业科技;2007年01期 |
20 |
马丽华;沈火林;王娟娟;郭爽;谭芳;;不结球白菜小孢子胚成苗及倍性变异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7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