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猕猴桃高效瞬时表达体系的建立
【摘要】:用含质粒载体pBI121的根癌农杆菌LBA4404转化中华猕猴桃(Acinidia chinensis)伏牛95-2叶片,探讨了不同侵染方式、预培养时间、菌液浓度、共培养时间对GUS瞬时表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培养3d,用菌液浓度OD_(600)值为0.3,真空渗入方式侵染10min,共培养4d,GUS瞬时表达率最高达92.2%。
|
|
|
|
1 |
;中华猕猴桃育苗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1981年04期 |
2 |
;陇南中华猕猴桃分布调查[J];甘肃农业科技;1981年04期 |
3 |
张指南;中华猕猴桃引种在我区首次结果[J];山东果树;1982年03期 |
4 |
王俊儒;安和祥;;中华猕猴桃生 物学特性的研究[J];山西果树;1982年04期 |
5 |
张洁,王俊儒,蔡达荣,安和祥;中华猕猴桃引种和选育的研究[J];园艺学报;1983年02期 |
6 |
贾克礼;;甘肃省的中华猕猴桃[J];甘肃农业科技;1983年02期 |
7 |
余国辉;中华猕猴桃扬接试验[J];湖南农业科学;1984年03期 |
8 |
伊藤三郎;刘星辉;;新西兰的中华猕猴桃栽培近况[J];福建果树;1984年02期 |
9 |
曾家都;;株中华猕猴桃挂果333斤[J];四川农业科技;1985年01期 |
10 |
石泽亮;;中华猕猴桃种子萌发出苗与温度关系问题的探讨[J];种子世界;1985年04期 |
11 |
;中华猕猴桃[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1999年04期 |
12 |
阳小成,王伯初,叶志义,段传人,车晓彦;中华猕猴桃的组织培养及其实用快速繁殖[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
13 |
信国彦,王志华,彭付兴;中华猕猴桃壮苗培育技术[J];河南林业;2003年02期 |
14 |
王仁才;中华猕猴桃[J];湖南农业;2003年09期 |
15 |
王仁才;中华猕猴桃[J];湖南农业;2003年17期 |
16 |
付志惠,李洪林,杨波;中华猕猴桃和美味猕猴桃种间杂交的胚抢救[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5年01期 |
17 |
陈章久;中华猕猴桃的栽植与管理(下)[J];农村实用技术与信息;2005年03期 |
18 |
吴淼生;周志宏;梁小敏;陈莲梅;;中华猕猴桃试管快繁技术初探[J];现代园艺;2006年12期 |
19 |
张忠慧;黄仁煌;王圣梅;姜正旺;黄宏文;武显维;;中华猕猴桃优良新品种金霞的选育研究[J];中国果树;2006年05期 |
20 |
孙骞;杨军;张绍阳;张凤琪;丁士林;;钾营养对中华猕猴桃叶片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