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研究
【摘要】:根据1997年10月至1998年5月广东沿海赤潮实况与海洋水文气象要素实测资料,分析了广东沿海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结果表明:棕襄藻和三宅裸甲藻最大增殖速率发生在日平均值:海水温度21.9-26.9℃、盐度26.68-32.01‰、气温22.9-27.1℃、风速0.2-4.3m/s、气压1002.2-1011.9hPa、相对湿度83-94%的范围。认为1997年至1998年赤道太平洋上层海洋水温异常变化,导致1998年中国东南沿海水温偏高,风速偏弱,盐度偏低,相对湿度偏高,气压偏低,降水量多少对赤潮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
|
|
|
|
1 |
康寿岭;张齐;;ZQA2-1型海洋水文气象监测系统[J];海洋技术;1989年03期 |
2 |
何悦强,温伟英;广东沿海底质某些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规律的探讨[J];热带海洋学报;1982年01期 |
3 |
黄镇国;“海平面上升对广东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成果通过鉴定[J];热带地理;2002年01期 |
4 |
柯东胜;广东沿海水体中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季节变化[J];海洋通报;1988年03期 |
5 |
陆超华,贾晓平,周国君;广东沿海牡蛎Cd含量的地理分布和时间变化[J];海洋环境科学;1995年04期 |
6 |
杨美兰,林燕棠,全桂英;广东沿海牡蛎体的麻痹性毒素与评价[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7 |
吴迪生;王文娟;俞胜宾;周水华;张娟;;2002年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1年02期 |
8 |
杨良华;海上石油勘探与水文气象关系[J];中国海洋平台;1996年04期 |
9 |
向可宗;广东沿海海陆风扩散模式[J];热带海洋学报;1986年04期 |
10 |
贾晓平,林钦,吕晓瑜,谢文造;广东沿海牡蛎石油烃污染研究——Ⅰ.广东沿海牡蛎(Ostrea rivularis Gould)的石油烃[J];海洋环境科学;1990年01期 |
11 |
韩忠南;第四讲 航线服务的基础——水文气象情报和预报(一)[J];海洋预报;1985年02期 |
12 |
吴迪生,黎广媚,赵雪,张俊峰,庞海龙,冯伟忠,马毅;广东沿海赤潮与海洋水文气象关系研究[J];海洋通报;2005年05期 |
13 |
任品德;钮智旺;王平;谢健;;广东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年03期 |
14 |
刘春杉;广东沿海海洋荒漠化的趋势及其原因[J];海洋科学;2001年08期 |
15 |
贾晓平,林钦,郑金树;广东沿海牡蛎石油烃污染研究——Ⅲ.牡蛎体中石油组分的气相色谱指纹特征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1991年03期 |
16 |
邓松,汤超莲,游大伟;1998年冬春季粤港赤潮爆发海区异常高SST成因分析[J];海洋通报;2005年04期 |
17 |
黄锦林;杨光华;曾进群;芦妍婷;;广东沿海风暴潮灾害应急管理初探[J];灾害学;2010年04期 |
18 |
王会斌;;开发广东沿海大型新港口和港口经济区[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3年03期 |
19 |
;海洋水文[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3年04期 |
20 |
齐义泉;张志旭;毛庆文;施平;;南海深水区工程水文气象参数研究取得新进展[J];热带海洋学报;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