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夏季南海上层环流与中尺度涡旋观测研究
【摘要】:利用1998年夏季SCSMEX期间在南海获取的大范围ADCP资料,与由南海环流模式计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研究了该时期南海环流与中尺度涡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南海确实存在多涡结构,调查期间在整个南海域大约有18个比较显著的中尺度涡旋或类似中尺度涡特征的运动系统;(2)在台湾浅滩南部发现一支较强的西向流;(3)114°E经线以西中尺度涡能量显著高于东部;(4)12°N纬线以南的南沙海域中尺度涡多而强盛.南海众多的涡旋分布,反映了南海环流的复杂性.南海海流的生成机制,似乎应是风、海岸线、海底地形、密度、惯性效应和陆架波等因素共同作用结果.
|
|
|
|
1 |
詹华平,潘玉球,许建平;1998年4~7月南海环流结构及其演变特点的初步分析[J];东海海洋;1999年04期 |
2 |
宁修仁,刘子琳,蔡昱明;我国海洋初级生产力研究二十年[J];东海海洋;2000年03期 |
3 |
王桂华,苏纪兰,齐义泉;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8期 |
4 |
王绍武,龚道溢;近百年来的ENSO事件及其强度[J];气象;1999年01期 |
5 |
仇德忠,杨天鸿,郭忠信;夏季南海北部一支向西流动的海流[J];热带海洋;1984年04期 |
6 |
许建平,苏纪兰;黑潮水入侵南海的水文分析──Ⅱ.1994年8—9月期间的观测结果[J];热带海洋;1997年02期 |
7 |
贺志刚,王东晓,陈举,胡建宇;卫星跟踪浮标和卫星遥感海面高度中的南海涡旋结构[J];热带海洋学报;2001年01期 |
8 |
陈楚群,施平,毛庆文;南海海域叶绿素浓度分布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J];热带海洋学报;2001年02期 |
9 |
李小斌;陈楚群;施平;詹海刚;何全军;;南海1998—2002年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及其时空演化机制[J];热带海洋学报;2006年03期 |
10 |
刘宝银;应用航天遥感信息对黄、渤海冬季初级生产力的估算[J];水产学报;1984年03期 |
|
|
|
|
|
1 |
柴扉;薛惠洁;许建平;侍茂崇;蒋松年;;南海中、北部海域主要环流及其季节演变[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
2 |
柴扉;薛惠洁;侍茂崇;;海南岛东部上升流研究[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
|
|
|
|
|
1 |
汪亚平,高抒,李坤业;用ADCP进行走航式悬沙浓度测量的初步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9年06期 |
2 |
兰志刚,龚德俊,李思忍,徐永平,秦枫,姜静波;ADCP对悬浮沉积物浓度的测量及其误差分析研究[J];海洋科学;2004年10期 |
3 |
葛人峰,郭炳火,乔方利,于非,项宝强;东海东南陆架外缘冬、夏季实测海流FFT分析[J];海洋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
4 |
朱昊,刘文耀,郝永杰,梁捷;脉冲对实现回波频偏测量的算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5年01期 |
5 |
左河疆;谭震;;卡尔曼滤波技术在高干扰环境下海流测量中的应用[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08年04期 |
6 |
王连玉,郭海涛,刘颉,朱俊民,梁捷;数字ADCP波束偏转公式的解算[J];海洋技术;2005年03期 |
7 |
吕连港,乔方利,葛人峰,卢燕,刘建军;后向散射强度与温跃层关系研究[J];海洋科学进展;2003年04期 |
8 |
吴清松;潘伟然;张国荣;王君;;ADCP在琼州海峡悬沙观测中的应用[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
9 |
乔贯宇;华锋;范斌;熊学军;;基于ADCP湾口测流的纳潮量计算[J];海洋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
10 |
林锡贵,蔡亲炳;1988年盛夏南沙群岛海面气象特征[J];海洋通报;1991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