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沙南反气旋涡及周边海流形成和演变机制研究
【摘要】:越南东部12°-15°N海域,海流运动十分复杂.1-6月,这里存在东西跨度800 km、深达800 m的反气旋涡;7月,反气旋涡蜕化成两条近似平行的、从西向东运动的海流,北面的称中沙海流,南面的称金兰海流.10月,这两条海流合而为一,但是流轴有较大幅度蛇动.反气旋涡的存在,阻碍了Ekman层之下南北之间水交换,只有东西方向近岸不超过100 km的海域,才是南北水交换主要通道.中沙海流是南海中北部气旋环流的补偿流;中沙南反气旋涡,是由南海中北部和西南部两个气旋涡相邻边缘反向运动造成的.反气旋涡蜕化的主要原因是风的正涡度引起的上升流.800 m以下,存在一个长年的气旋式深层流涡,与吕宋深层涡一起构成南海海盆环流的主要特征.这个永久的气旋式深层环流和惹岛涡是由地形造成的.
|
|
|
|
1 |
柴扉;薛惠洁;许建平;侍茂崇;蒋松年;;南海中、北部海域主要环流及其季节演变[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
2 |
薛惠洁;柴扉;徐丹亚;侍茂崇;;南海海流数值计算[A];中国海洋学文集——南海海流数值计算及中尺度特征研究[C];2001年 |
|
|
|
|
|
1 |
詹华平,潘玉球,许建平;1998年4~7月南海环流结构及其演变特点的初步分析[J];东海海洋;1999年04期 |
2 |
王桂华,苏纪兰,齐义泉;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8期 |
3 |
方文东,方国洪;南海南部海洋环流研究的新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2期 |
4 |
杨海军,刘秦玉;南海海洋环流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
5 |
蔡昱明,宁修仁,刘诚刚;1999年夏季南海北部和北部湾海域粒度分级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J];海洋科学集刊;2002年00期 |
6 |
朱赖民,暨卫东;夏季南海水团垂直分布的聚类分析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02年04期 |
7 |
刘秦玉,李薇,徐启春;东北季风与南海海洋环流的相互作用[J];海洋与湖沼;1997年05期 |
8 |
贾英来,刘秦玉,孙即霖;南海暖水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数值模拟[J];海洋与湖沼;2000年04期 |
9 |
孙洪亮,黄卫民,赵俊生;北部湾潮致、风生和热盐余流的三维数值计算[J];海洋与湖沼;2001年05期 |
10 |
李磊,李凤岐,苏洁,许建平;1998年夏、冬季南海水团分析[J];海洋与湖沼;2002年04期 |
|
|
|
|
|
1 |
曾庆存,张学洪;球面上斜压原始方程组保持总有效能量守恒的差分格式[J];大气科学;1987年02期 |
2 |
曾庆存,李荣凤,季仲贞,甘子钧,柯佩辉;南海月平均流的计算[J];大气科学;1989年02期 |
3 |
黄建冲;黄企洲;;试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巴士海峡区域的水团[J];海洋湖沼通报;1983年03期 |
4 |
邱章;黄企洲;;模糊聚类法在海洋水团划分中的运用初探(Ⅰ)[J];海洋湖沼通报;1984年01期 |
5 |
管秉贤;南海北部冬季水温垂直结构的重要特征[J];海洋与湖沼;1981年04期 |
6 |
赫崇本,管秉贤;南海中部NE-SW向断面海水热盐结构以及海盆冷水来源的分析[J];海洋与湖沼;1984年05期 |
7 |
韩舞鹰,王明彪,马克美;我国夏季最低表层水温海区——琼东沿岸上升流区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90年03期 |
8 |
张以恳,翁学传,张启龙,王从敏;台湾海峡的底层流[J];海洋与湖沼;1991年02期 |
9 |
刘先炳,苏纪兰;南海环流的一个约化模式[J];海洋与湖沼;1992年02期 |
10 |
袁叔尧,邓九仔;南海东北部夏季逆风流数值模拟[J];海洋与湖沼;1997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