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乔双景士伟张明睿杨璐白金昌苏鸿彦严长春  
【摘要】:中子管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小型加速器式中子源,主要由离子源系统、加速系统、靶系统等组成。靶特性是中子管的重要参数之一,直接影响中子管产额、寿命、稳定性等指标。我们采用热蒸发技术利用钼丝作为灯丝,将纯钛蒸发到陶瓷靶上,主要研究了钛膜厚度对中子管产额等性能的影响,对三支靶膜厚度(0.8μm,2.2μm,6.1μm)的中子管进行对比,发现钛膜厚度为2.2μm时,中子管的产额相对最高。同时比较了三支中子管的老练及稳定性特征。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金斗英,苏前权,金泰洙,吴希灿,廖朝阳,赵清华,贾文雕,丁有贵;C/O比测井用中子管的研制[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6年03期
2 李国锋,岳成波,魏宝杰;中子管高温性能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3 万瑞芸;谈效华;肖坤祥;金大志;;潘宁离子源研究概述[J];机电工程技术;2009年09期
4 金斗英,金泰洙,苏荫权,丁有贵,赵清华;中子管离子束系统[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年04期
5 李文杰,刘俊萍,董艾平;带有α粒子探测器中子管离子源的研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6 董艾平,陈宝玖,李文杰,田生军;在中子管上加装α粒子探测器[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7 金斗英,苏荫权,廖朝阳;利用永久磁场抑制中子管中的电子电流[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8 李三庆;测井用中子管寿命分析[J];西安工业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乔亚华;;中子管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08年06期
10 翟卫东,卢洪波;中子管离子源脉冲工作特性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11 李文杰,李忠民,董艾平,田生军;产额大于1.5×10~(10)n/s中子管引出/加速系统的物理设计[J];核技术;2000年02期
12 王静,段萍;中子管靶面二次电子抑制[J];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13 白金昌;景士伟;张明睿;杨璐;乔双;苏鸿彦;严长春;;钛靶膜厚度对中子管性能的影响[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14 刘伟波;谷德山;李明娟;高坤;马国利;;基于中子管离子源的放电电流特性测量[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0年04期
15 杨本;王云飞;;石油测井中子发生器辐射防护与安全管理[J];现代科学仪器;2011年05期
16 董艾平;李文杰;王强;;氘轰击下氚靶中氚浓度深度分布的变化[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年02期
17 赖炳泉,范泽辉,宋哲明,王丽华;1032-A型可控中子源[J];原子核物理评论;1995年04期
18 魏宝杰,岳成波,李文生,卢洪波,李国锋;自成靶陶瓷中子管的主要技术特点[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19 李建才,秦力,张晓文;移动式宽频带高产额中子发生器[J];石油仪器;1998年03期
20 金斗英;密封式中子管中电子电流形成过程[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双;景士伟;张明睿;杨璐;白金昌;苏鸿彦;严长春;;靶膜厚度对中子管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C];2009年
2 张明睿;景士伟;杨璐;白金昌;苏鸿彦;乔双;严长春;;中子管产额的实验监测[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9册)[C];2009年
3 白金昌;景士伟;张明睿;杨璐;苏鸿彦;乔双;严长春;;利用~3He中子监测仪对中子管产额进行实验监测[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肖坤祥;金大志;向伟;孙山;谈效华;;长寿命、高产额中子管研究[A];第二届全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谷德山;刘林茂;李文生;;长寿命中子管制作中的关键技术[A];中国真空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蓝朝晖;龙继东;杨振;董潘;;正氢和负氢离子引出的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迎棠;陈泽民;齐卉荃;李明涛;唐国有;白新华;Yd.Gledenov;Huuhanhuu;;5.1MeV中子与~(64)Zn的(n,α)反应的角分布测量[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8 向伟;戴晶怡;;潘宁离子源引出束流的数值模拟[A];2006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唐平瀛;戴晶怡;谈效华;向伟;石磊;;离子源研究中的光谱诊断[A];2004全国荷电粒子源、粒子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秦久昌;姜永良;崔心;游曲波;柴世琴;陈泉;郭刚;白希祥;柳卫平;何明;姜山;许谨诚;;放射性核束的产生和加速[A];第十一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晓浩;X射线光束线仪器与条形射频源离子束刻蚀设备研制若干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崔莹;高电荷态离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过程中x-ray发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仇九子;用加速器质谱测量~(182)Hf的方法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年
4 杜娟;离子—表面相互作用过程x射线产生机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5 拓飞;发展~(182)Hf的加速器质谱测量技术[D];兰州大学;2008年
6 肖君;基于EBIT光谱学研究手段建设及超低能EBIT的研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坪;中子发生器控制台自动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万瑞芸;小型潘宁离子源中子管离子光学系统的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9年
3 王晓飞;负离子的产生和出束实验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3年
4 陈纯锴;用于非弹谱和俘获谱测量的高压脉冲电源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崔保群;keV放射性核束系统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1年
6 孙青云;真空紫外反射镜反射特性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王优洲;加速器质谱测量~(151)Sm的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8 周本胡;基于12UD加速器质谱测量~(129)I的方法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9 张泉;高质量非规整多层光学薄膜自动制备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季仁东;离子迁移谱实验方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黄基尧;散裂中子源项目拟后年动工[N];东莞日报;2008年
2 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 林文廉;让离子束造福人类[N];科技日报;200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