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地质学的进展
【摘要】:正近年来变质岩石学的发展,日益显示地球动力学的倾向。变质地质学应运而生。所谓变质地质学,就是以变质岩石学研究为基础,结合其他学科,探索岩石圈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上地幔及下地壳岩石地球动力学特征,揭示变质岩石组合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及其与地壳演化的关系等重大地球科学问题。国外变质地质学的兴起,可以追溯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961年都成秋穗发表的《变质带的演化》[1],提出了变质相系和双变质带的概念,后来
|
|
|
|
1 |
桥本光男
,白桦
,郭颖;日本两种类型的蓝闪石变质带[J];地质科技情报;1985年03期 |
2 |
杨永强;我院博士生庄育勋荣获侯德封奖[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年02期 |
3 |
张泽明,游振东,韩郁菁;桐柏-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4 |
刘晓春,曲玮;区域变质带形成方式初探[J];地质地球化学;1994年06期 |
5 |
张永康,刘聪;扬子地块东北缘中元古代的大地构造[J];江苏地质;1996年02期 |
6 |
李根坤;章金海;陈觉民;李昌泽;;闽台两省变质带的初步认识[J];福建地质;1983年01期 |
7 |
李根坤;李昌泽;宋彩珍;林文生;郭烈光;;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的变质作用特征[J];地质通报;1983年01期 |
8 |
;福建东南沿海变质带研究新进展[J];福建地质;1988年04期 |
9 |
J.S.Daly;R.A.Cliff;B.W.D.Yardley;高坪仙;;变质带的演化[J];地质调查与研究;1991年03期 |
10 |
赵靖,钟大赉,王毅;滇西澜沧变质带的变形序列与变质作用初步研究[J];地质科学;1994年04期 |
11 |
;《中国东秦岭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英文版)书评AugustithisSS(希腊)[J];地质科技情报;1997年03期 |
12 |
于津海,王赐银,赖鸣远,陈树祥,卢保奇;山西古元古代吕梁群变质带的重新划分及地质意义[J];高校地质学报;1999年01期 |
13 |
赖兴运,程素华,陈军元;中、低压变质作用与大陆造山——兼论四川丹巴的变质带[J];地学前缘;2003年04期 |
14 |
锺富道;大陆地壳主要构造的演化[J];地球物理学报;1980年01期 |
15 |
;福建沿海中生代变质带的基本特征[J];福建地质;1982年02期 |
16 |
李声固;长乐—南澳变质带显微构造和岩组特征及应力场分析[J];资源调查与环境;1988年02期 |
17 |
许晓峰;;一个韧—脆性剪切变质带型金矿床——金厂峪金矿床[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91年03期 |
18 |
代开秋;日本飞弹变质带庄川岩体的岩石成因[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
19 |
谢窦克;;中国东南几条变质带中的氧同位素组成[J];岩石学报;1993年02期 |
20 |
孔华,袁奎荣,郭福祥;福建长乐—南澳变质带演化的PTtd轨迹[J];桂林工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