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弹性分层介质模型中的同震位移、应变以及应力
【摘要】: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同震位移、应变以及应力变化,特别是同震应力的变化,在地震触发等问题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进一步发展了基于均匀弹性水平层状介质,利用广义反射透射系数矩阵和离散波数计算同震位移的方法,使之可以计算相应的应变、应力以及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可适用于多种情况,接收点可以位于地表以及地表以下,震源类型可以是剪切位错源以及拉张位错源.通过与半无限介质的解析解相比较,结果一致,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以及计算精度,可以用于计算地震之后库仑应力变化,为判断余震分布提供参考.在计算同震位移时,使用了梯形积分与Filon积分相结合的积分方式,即提高了同震位移计算的速度,又保证了计算精度,有利于反演问题研究.
|
|
|
|
1 |
李传友;魏占玉;;汶川M_S 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端位置的修订[J];地震地质;2009年01期 |
2 |
何宏林;孙昭民;王世元;王纪强;董绍鹏;;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J];地震地质;2008年02期 |
3 |
刘宇平;张清志;唐文清;陈智梁;赵济湘;潘忠习;R W King;B C Burchfiel;;四川汶川Ms 8.0级地震的同震位移量[J];地质通报;2008年12期 |
4 |
陈杰,陈宇坤,丁国瑜,王赞军,田勤俭,尹功明,单新建,王志才;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地表同震位移分布特征[J];地震地质;2004年03期 |
5 |
崔笃信;王庆良;王文萍;;昆仑8.1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壳形变场的影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8年03期 |
6 |
张克亮;魏东平;;重力与粘弹性对汶川地震同震及震后变形的影响[J];物理;2009年04期 |
7 |
张军龙;陈长云;胡朝忠;杨攀新;熊仁伟;李智敏;任金卫;;玉树M_S7.1地震地表破裂带及其同震位移分布[J];地震;2010年03期 |
8 |
谢新生;江娃利;冯西英;;对2008年汶川M_S8.0地震沿龙门山后山出现地表破裂现象的讨论[J];地震学报;2011年01期 |
9 |
徐锡伟;谭锡斌;吴国栋;陈建波;沈军;方伟;宋和平;;2008年于田M_S 7.3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及其构造属性讨论[J];地震地质;2011年02期 |
10 |
师亚芹;李晋;冯希杰;戴王强;任隽;李晓妮;窦玛丽;;渭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J];地震地质;2007年03期 |
11 |
陈杰,陈宇坤,丁国瑜,田勤俭,王赞军,单新建,任金卫,赵瑞斌,王志才;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J];第四纪研究;2003年06期 |
12 |
乔宝成;李勇;董顺利;闫亮;陈浩;马博琳;;汶川M_S8.0地震中央断裂北段地表破裂特征[J];西北地震学报;2009年04期 |
13 |
郭进京;韩文峰;;汶川Ms8.0级地震断层同震位移特征对断裂构造分析的启示[J];地质调查与研究;2010年03期 |
14 |
李传友;叶建青;谢富仁;郑文俊;韩用兵;刘玉法;王伟涛;魏占玉;赵冬;马保起;任俊杰;;汶川M_S8.0地震地表破裂带北川以北段的基本特征[J];地震地质;2008年03期 |
15 |
吴珍汉;张作辰;;四川汶川Ms 8.0级地震的地表变形与同震位移[J];地质通报;2008年12期 |
16 |
吴树仁,李贵书,何锋,张永双,石菊松,韩金良,曾庆利;昆仑山地震地表破裂带东段几何学与运动学[J];地质通报;2002年Z2期 |
17 |
陈宇坤,陈杰;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最大位移讨论[J];中国地震;2004年04期 |
18 |
李海兵;付小方;Jérme VAN DER WOERD;司家亮;王宗秀;侯立玮;邱祝礼;李宁;吴富峣;许志琴;Paul TAPPONNIER;;汶川地震(M_S 8.0)地表破裂及其同震右旋斜向逆冲作用[J];地质学报;2008年12期 |
19 |
郭进京;韩文峰;李雪峰;刘寒鹏;;汶川8.0级地震断层同震位移的构造意义与运动学模型[J];地质学报;2011年03期 |
20 |
王卫民;赵连锋;李娟;姚振兴;;四川汶川8.0级地震震源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08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