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通化与华北陆块的形成
【摘要】:克拉通化是稳定的大陆形成的重要事件,在地球演化历史上未见重复.华北克拉通的形成经历了两期克拉通化事件,为理解早期陆壳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难得的实例.第一期克拉通化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很可能是在2.53~2.60 Ga的微陆块拼合之后很短的时间内,以陆壳岩石和初生地壳岩石(基性岩浆岩)的部分熔融形成广泛分布的花岗质岩石的侵入、岩墙群和裂谷型火山-沉积盖层为标志.古元古代华北克拉通出现了裂谷-俯冲-增生-碰撞的陆内造山事件,以三条古元古代的活动带为代表.第二期克拉通化即克拉通再造发生在古元古代末的陆内造山之后约1.95~1.82 Ga期间,出现麻粒岩相-高级角闪岩相的克拉通基底岩石的整体抬升,伴随壳熔花岗岩形成和强烈的混合岩化,而后有镁铁质岩墙群侵入、裂陷槽和裂谷形成,以及奥长环斑花岗岩-斜长岩-碱性花岗岩-碱性火山岩的非造山岩浆活动(在18~16.5亿年).中元古代后华北进入地台演化阶段.
|
|
|
|
1 |
袁怀玉;Kenneth G.Dueker;;残留板块及地幔柱:怀俄明克拉通的上地幔地震图像(英文)[J];地学前缘;2010年03期 |
2 |
R.L.Wheeler;刘静;;北美东部地震和古大西洋断裂活动向克拉通扩展的界线[J];地震地质译丛;1995年05期 |
3 |
林舸,Y.H.Zhang,王岳军,郭锋,范蔚茗,阎义;华北陆块岩石圈减薄作用:热薄化与机械拉伸的数值模拟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4年01期 |
4 |
张发胜,曲丽莉;运用冰碛岩示踪物源区和地壳成分的尝试──兼论影响沉积物微量元素成分的因素:怀俄明古元古代Libby溪群研究启示[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3期 |
5 |
张友南,孙君秀;华北北部克拉通地壳岩石的波速特征与地壳物质组成[J];地震地质;1999年02期 |
6 |
金东淳,吕志成;加拿大LITHOPROBE地震反射资料显示的大陆地壳结构变化性[J];世界地质;1994年01期 |
7 |
邓晋福,莫宣学,赵海玲,罗照华,赵国春,于学政,曹永清;壳幔物质与深部过程[J];地学前缘;1998年03期 |
8 |
B.J.Mitchell;王秀文;;根据地震面波衰减讨论大陆地壳与上地幔的滞弹性结构和演化[J];世界地震译丛;1998年03期 |
9 |
张文治;述评:Rodinia超大陆拼合和裂解的古地磁检验[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1年04期 |
10 |
王金荣,翟新伟,边少之,李双文,董宁芳,王廷印;地壳早期演化的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4年04期 |
11 |
李鹏;周仕勇;陈永顺;冯永革;姜明明;唐有彩;;利用双平面波干涉面波层析成像方法研究山西断陷盆地及鄂尔多斯地台三维速度结构[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0年03期 |
12 |
张福勤,欧阳自远,林文祝,王世杰,欧阳歆凌;地质演化的历史:18亿年前后变格及两阶段演化模式[J];地质地球化学;1995年05期 |
13 |
杨景宁;;美国地球透镜计划的成就与挑战[J];国际地震动态;2010年11期 |
14 |
刘庆生,高山,徐启东,凌文黎;扬子克拉通太古代崆岭群角闪岩相与麻粒岩相岩石的岩石磁学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S1期 |
15 |
陈衍景,常兆山;Taylor模式的进展与问题[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3期 |
16 |
D.L.Anderson;毛桐恩;;岩石层、软流层和外围层(一)[J];世界地震译丛;1997年03期 |
17 |
杨振宇,Y.Otofuji,黄宝春,孙知明;华北陆块冈瓦纳大陆亲缘性的古地磁证据[J];地质论评;1999年04期 |
18 |
邱瑞照;李廷栋;邓晋福;周肃;肖庆辉;叶天竺;耿树方;;中国大陆岩石圈岩石学结构、类型与不均一性[J];中国地质;2006年04期 |
19 |
赵太平,陈衍景;Condie模式的提出及其对Taylor模式的挑战:上地壳成分与演化──地表采样与页岩示踪结果的对比[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3期 |
20 |
何国琦,李茂松,周辉;论大陆岩石圈形成过程中的克拉通化阶段[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