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花岗岩的识别
【摘要】: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或碰撞前、碰撞和碰撞后)花岗岩是花岗岩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目前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存在模糊和矛盾的认识,为此提出了关于造山前、造山和造山后的概念和新的判别方法,并结合非洲、土耳其和巴西的某些实例进行了讨论。着重讨论了青藏高原与碰撞有关的花岗岩,指出青藏高原只存在造山前和造山2个阶段,不存在造山后阶段。认为青藏高原碰撞的时间大概在55 Ma左右,25~3 Ma的埃达克岩和淡色花岗岩是碰撞阶段形成的。青藏高原25~3 Ma的花岗岩的特征暗示青藏高原在25Ma之前已经整体抬升,25 Ma之后发育的伸展构造(藏南拆离系、大规模走滑断裂和南北向裂谷)是在青藏高原挤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属于次级的派生构造,其并不能说明青藏高原已经进入伸展减薄和垮塌的碰撞后阶段。
|
|
|
|
1 |
Carol Simpson;黄子齐;;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研究新进展[J];宝石和宝石学杂志;1998年01期 |
2 |
郦逸根;武夷造山带地球物理表征[J];地质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
3 |
李勇,孙爱珍;龙门山造山带构造地层学研究[J];地层学杂志;2000年03期 |
4 |
陆松年;日本大坂ISRGA会议简况[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1年03期 |
5 |
蔡雄飞,王国灿,李德威;造山带构造地层学必须与构造沉积学结合[J];地学前缘;2004年01期 |
6 |
Johnkarl F.P.Bolke
,洪岩;造山带变质岩中的含金石英脉[J];地质科技情报;1986年04期 |
7 |
刘国惠;;秦巴造山带变质地层研究的进展[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1989年02期 |
8 |
Jerry L.Burgess;Michael Brown;段淑娟;;与顺时针P-T-t轨迹有关的造山运动:来自于太古代、元古代和显生宙造山带的证据[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9 |
张世红;施央申;;佳木斯地体深部构造特征[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年01期 |
10 |
李三忠;造山带PTt演化及区域变质作用的起因[J];世界地质;1994年04期 |
11 |
罗志立,宋鸿彪,赵锡奎;C-俯冲带及对中国中西部造山带形成的作用[J];石油勘探与开发;1995年02期 |
12 |
杜远生;;西秦岭造山带泥盆纪沉积地质学和动力沉积学: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的思想、内容与方法[J];岩相古地理;1995年03期 |
13 |
马文璞;当前造山带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地学前缘;1999年03期 |
14 |
刘正宏,刘雅琴,冯本智;华北板块北缘中元古代造山带的确立及其构造演化[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
15 |
刘树根,王国芝,徐国盛,李国蓉;龙门山造山带盆山转换时期的流体及流体迁移特征[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
16 |
沈传波,梅廉夫,凡元芳,汤济广;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质科技情报;2005年02期 |
17 |
宋传中,牛漫兰,王道轩,刘国生,霍立新;岩石有限应变与造山带构造块体变形要素的估算[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9期 |
18 |
尹福光;潘桂棠;万方;李兴振;王方国;;西南“三江”造山带大地构造相[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6年04期 |
19 |
韩宝福;;后碰撞花岗岩类的多样性及其构造环境判别的复杂性[J];地学前缘;2007年03期 |
20 |
童海奎;张顺桂;许国武;黄银宝;;乌兰县赛坝沟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特征及成因[J];西北地质;2009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