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超高压变质带桃行榴辉岩及高压脉体中流体包裹体研究
【摘要】:桃行榴辉岩是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中段主要榴辉岩体密集分布区之一。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榴辉岩矿物及高压脉体石英中捕获有五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在超高压—高压榴辉岩相条件下捕获的N_2±CH_4包裹体;在榴辉岩发生麻粒岩相叠加变质作用期间被捕获的B型纯CO_2液相包裹体;在高压榴辉岩重结晶阶段被捕获的C型CO_2-H_2O包裹体和D型高盐度水溶液包裹体;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中的最晚阶段(角闪岩相退变质甚至更晚)捕获的E型低盐度水溶液包裹体。利用榴辉岩矿物及高压脉体石英中捕获的流体包裹体类型及期次可以重建超高压变质作用板片折返过程中的流体性状与演化,而石榴石中捕获的纯CO_2包裹体为本区榴辉岩相岩石遭受了麻粒岩相叠加提供了佐证。
|
|
|
|
1 |
王小民;夏木林;J.G.Liou;;中国东部的含科石英榴辉岩带的发现——郯庐断裂平移作用的证据[J];地质通报;1992年01期 |
2 |
;安徽大别山区榴辉岩带内浅变质火山—碎屑岩层组合的发现[J];安徽地质;1995年01期 |
3 |
杨荣生,张铭杰,张同伟,李立武,唐俊红;川西南碳酸盐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气体地球化学研究[J];沉积学报;2003年03期 |
4 |
石永红;林伟;王清晨;;桐城-源潭铺地区榴辉岩的峰期变质P-T条件及其构造归属[J];岩石学报;2006年09期 |
5 |
李兆丽;杨经绥;罗立强;李天福;徐向珍;任玉峰;;西藏拉萨地体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Sm-Nd、Rb-Sr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J];地质学报;2008年07期 |
6 |
胡受奚,赵懿英,徐兵,卢冰,季海章,叶瑛;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带从上地幔返回地表的证据[J];地质学报;1997年03期 |
7 |
潘小菲;宋玉财;王淑贤;李振清;杨志明;侯增谦;;德兴铜厂斑岩型铜金矿床热液演化过程[J];地质学报;2009年12期 |
8 |
翟庆国;王军;王永;;西藏改则县冈玛错地区发现榴辉岩[J];地质通报;2009年12期 |
9 |
韩宗珠;;胶东—苏北古碰撞带三相变质作用[J];海洋湖沼通报;1992年01期 |
10 |
高天山,汤加富,荆延仁,侯明金,周存亭;大别山区榴辉岩带特征与形成一折返机制探讨[J];安徽地质;1995年03期 |
11 |
李化启;蔡志慧;陈松永;唐哲民;杨梅;;拉萨地体中的印支造山事件及年代学证据[J];岩石学报;2008年07期 |
12 |
李化启;许志琴;杨经绥;唐哲民;杨梅;;拉萨地体内松多榴辉岩的同碰撞折返:来自构造变形和~(40)Ar-~(39)Ar年代学的证据[J];地学前缘;2011年03期 |
13 |
张勇;江来利;刘贻灿;;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带榴辉岩的特征和变质作用[J];岩石学报;1991年03期 |
14 |
韩宗珠;袁(啟木)林;赵广涛;盛兴土;王文正;;胶东—鲁南早元古代双变质带及其地质意义[J];山东国土资源;1993年01期 |
15 |
曾令森;刘静;高利娥;陈方远;谢克家;;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早中生代高压变质作用及大地构造意义[J];地学前缘;2009年02期 |
16 |
郑建平,路风香,郭晖,任迎新;金刚石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J];科学通报;1994年03期 |
17 |
叶造军;贵州大厂锑矿流体包裹体与稳定同位素[J];地质地球化学;1996年05期 |
18 |
金维浚;石耀霖;宋鸿林;马文璞;;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和造山后伸展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1996年02期 |
19 |
徐启东,钟增球;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流体包裹体的组合关系与演变[J];岩石矿物学杂志;2003年01期 |
20 |
张振亮,吕新彪,饶冰;流体包裹体的合成方法及其对矿床学研究的意义[J];矿产与地质;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