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堆积全岩和石英粒度变化对风化成壤强度的指示
【摘要】:已有研究表明,黄土中的石英组分在黄土区的气候条件下基本不受风化作用的影响。文章对西峰剖面新近纪风成三趾马红土和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样品进行全岩和石英粒度测试,并计算了不同风化成壤强度样品的全岩-石英粒度中值粒径差值。结果显示,与石英粒度相比,全岩样品含有更多的细粒组分,表明全岩粒度是风尘原始粒度与后期风化成壤作用共同的产物。根据此原理,用二者中值粒径差值定义一个风化指数(Gw),风化强度愈强,Cw愈大,可作为反映风化成壤强度的有效指标。该指标在西峰剖面6.2Ma以来风成堆积序列的应用显示,晚中新世-上新世期间风化强度较强,第四纪以来风化强度呈总体减弱趋势,其趋势与不断增大的全球冰量和粉尘沉积速率相吻合。我们认为,全球变冷和亚洲内陆干旱化程度的加剧是导致风化成壤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
|
|
|
1 |
薛祥煦,赵景波;陕西旬邑新近纪红粘土微形态特征及其意义[J];沉积学报;2003年03期 |
2 |
郭正堂;N.Fedoroff;;西峰和西安黄土中盐碱化古土壤气候意义的初步探讨[J];第四纪研究;1992年02期 |
3 |
陈骏,汪永进,季峻峰,陈,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剖面的Rb/Sr值及其气候地层学意义[J];第四纪研究;1999年04期 |
4 |
顾兆炎,丁仲礼,熊尚发,刘东生;灵台红粘土和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地球化学演化[J];第四纪研究;1999年04期 |
5 |
安芷生,孙东怀,陈明扬,孙有斌,李立,陈宝群;黄土高原红粘土序列与晚第三纪的气候事件[J];第四纪研究;2000年05期 |
6 |
郝青振,郭正堂,彭淑贞;陇西第三纪红土磁学性质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0年05期 |
7 |
彭淑贞,郭正堂;西峰晚第三纪红土记录的亮度学特征[J];第四纪研究;2003年01期 |
8 |
刘进峰,郭正堂,郝青振,彭淑贞,乔彦松,孙斌,葛俊逸;甘肃秦安糜子湾剖面中新世风尘堆积的磁性地层学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5年04期 |
9 |
黄孝刚,孙继敏;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的磁组构特征及其指示的古风向[J];第四纪研究;2005年04期 |
10 |
孙斌;郭正堂;尹秋珍;郝青振;;西宁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的可溶盐、来源及环境意义[J];第四纪研究;2006年04期 |
|
|
|
|
|
1 |
马文生;张俊烽;;化学成分和微结构对冻融土力学性质的影响[J];安徽地质;2007年01期 |
2 |
贾耀锋;毛龙江;;地球化学指标在黄土环境演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
3 |
刘志杰;刘荫椿;;中国第四纪黄土古环境研究若干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4期 |
4 |
岳升阳;苗水;徐海鹏;;北京古蓟城城址古地貌环境演变研究——以广义大厦工程剖面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
5 |
陶莉,王建力,吴文戬,余艳秀;锶同位素研究在古季风演化研究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6 |
陈碧辉,李巨初,李奎,蒋成,朱章义,张擎;成都金沙古人类遗址亚粘土层的元素特征及其环境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
7 |
赵景波,黄春长,岳应利;中国黄土中的风化壳研究[J];沉积学报;2001年01期 |
8 |
弓虎军,张云翔,黄雷;甘肃临夏盆地新近纪红粘土粒度组成的古环境意义①[J];沉积学报;2005年02期 |
9 |
何志平,邵龙义,刘永福,罗文林,张鹏飞;河北南部石炭—二叠纪古气候演化特征[J];沉积学报;2005年03期 |
10 |
王先彦;鹿化煜;季峻峰;邓成龙;;青藏高原东北部湟水流域新近纪风尘堆积源区分析[J];沉积学报;2006年03期 |
|
|
|
|
|
1 |
赵景波;西安、山西保德第三纪晚期红土的研究[J];沉积学报;1989年03期 |
2 |
师育新,戴雪荣,李节通,薛滨;兰州“930505”特大尘暴沉积物特征研究[J];沉积学报;1995年03期 |
3 |
张家强,丛友滋,李从先;山东长山列岛黄土沉积磁组构特征及意义[J];沉积学报;1997年03期 |
4 |
李珍,张家武,马海洲;西宁黄土石英颗粒表面结构与黄土物质来源探讨[J];沉积学报;1999年02期 |
5 |
鹿化煜,安芷生;黄土高原红粘土与黄土古土壤粒度特征对比——红粘土风成成因的新证据[J];沉积学报;1999年02期 |
6 |
薛祥煦,张云翔,岳乐平;黄土高原一个连续的晚新生代剖面及其划分与对比[J];地层学杂志;2001年02期 |
7 |
薛祥煦,岳乐平,王建其;从陕西旬邑上新生界剖面看黄土高原新近系/第四系界线[J];地层学杂志;2001年03期 |
8 |
薛祥煦,岳乐平,张云翔,柳小明,王建其;陕西旬邑新近系化学地层与环境变迁[J];地层学杂志;2002年02期 |
9 |
赵景波;陕西黄土高原500 ka BP的古土壤与气候带迁移[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
10 |
彭华;关于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影响的讨论[J];地理研究;1989年03期 |
|
|
|
|
|
1 |
陶平;遵义附近岩石及其风化成壤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初探[J];贵州地质;1991年02期 |
2 |
郝青振,郭正堂;1.2 Ma以来黄土-古土壤序列风化成壤强度的定量化研究与东亚夏季风演化[J];中国科学D辑;2001年06期 |
3 |
杨杰东,陈骏,李春雷,陶仙聪,季峻峰,陈旸;2.5Ma以来大陆风化强度的演变[J];地质论评;2000年05期 |
4 |
肖贤明,金奎励;中国陆相源岩显微组分的分类及其岩石学特征[J];沉积学报;1990年03期 |
5 |
庞奖励,黄春长,张占平;陕西五里铺黄土微量元素组成与全新世气候不稳定性研究[J];中国沙漠;2001年02期 |
6 |
谢建成;杨晓勇;;矿物和岩石中氮(NH_4~+)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安徽地质;2007年01期 |
7 |
陈骏,王洪涛,鹿化煜;陕西洛川黄土沉积物中稀土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的化学淋滤研究[J];地质学报;1996年01期 |
8 |
岳应利;黄土高原西部黄土工程物理性质及其成因[J];中国沙漠;2004年06期 |
9 |
吴福元;李献华;郑永飞;高山;;Lu-Hf同位素体系及其岩石学应用[J];岩石学报;2007年02期 |
10 |
伊继雪;朱丽东;姜永见;叶玮;袁双;李凤全;张明强;冯义雄;李建武;;第四纪加积型红土与下蜀黄土理化特征比较[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