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陆松年;关于我国前寒武纪研究中几个重点问题的分析[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2年02期 |
2 |
俞昌民
,王成源
,阮亦萍
,殷保安
,李镇梁
,韦炜烈;广西桂林一个合乎要求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剖面[J];地层学杂志;1988年02期 |
3 |
熊家镛;;云南东部中—新元古代地层界线的厘定与对比[J];云南地质;1993年01期 |
4 |
郑庆道;松嫩地块北缘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构造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J];地质力学学报;2001年02期 |
5 |
钱迈平,袁训来,徐学思,胡杰,厉建华;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叠层石组合[J];古生物学报;2002年03期 |
6 |
陈鹏,徐备,郑海飞;“雪球”假说与塔里木板块新元古代冰川事件[J];新疆地质;2004年01期 |
7 |
王涛,张宗清,王晓霞,王彦斌,张成立;秦岭造山带核部新元古代碰撞变形及其时代——强变形同碰撞花岗岩与弱变形脉体锆石SHRIMP年龄限定[J];地质学报;2005年02期 |
8 |
孙淑芬;;燕山地区青白口系疑源类(英文)[J];微体古生物学报;2005年03期 |
9 |
刘文中;;川西同德麻粒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年02期 |
10 |
黄晶;储雪蕾;张启锐;冯连君;;新元古代冰期及其年代[J];地学前缘;2007年02期 |
11 |
王星;杜占美;管波;曹守林;张涛;;北祁连冷龙岭新元古代火山岩的发现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大地构造意义[J];陕西地质;2008年02期 |
12 |
孙林华;桂和荣;贺振宇;陈松;马艳平;;皖北新元古代硅质灰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
13 |
孙林华;桂和荣;;皖北新元古代大地构造演化研究进展[J];安徽地质;2010年01期 |
14 |
Joseph L.Kirschvink;王嘹亮;;新元古代地磁、碳和年代地层学再研究极移和演化的含义[J];世界地质;1993年01期 |
15 |
殷纯嘏,张昀,姜乃煌;贵州瓮安新元古代陡山沱组磷块岩中的有机化合物[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4期 |
16 |
梅华林,李惠民,陆松年,于海峰,左义成,李铨;甘肃柳园地区花岗质岩石时代及成因[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9年01期 |
17 |
周传明,燕夔,胡杰,孟凡巍,陈哲,薛耀松,曹瑞骥,尹磊明,王金权,王金龙,肖书海,鲍惠铭,袁训来;皖南新元古代两次冰期事件[J];地层学杂志;2001年04期 |
18 |
陆松年;从罗迪尼亚到冈瓦纳超大陆——对新元古代超大陆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J];地学前缘;2001年04期 |
19 |
刘新秒;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的研究进展[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2001年02期 |
20 |
谢智,陈江峰,张巽,周泰禧,杨刚,李惠民;北淮阳新元古代基性侵入岩年代学初步研究[J];地球学报;2002年0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