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1.8Ga镁铁质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以晋冀蒙交界地区为例
【摘要】:华北克拉通1.8 Ga镁铁质岩墙群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岩墙群之一。在晋冀蒙交界地区,岩墙群表现为NNW和EW向近直立具有冷凝边结构的岩墙,它们产出于统一构造体制之下。单条岩墙的长度达几十公里,宽度0.5~100m,通常20m左右。可以根据岩墙产状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将这些岩墙群分成三组,简记为S-Ⅰ、S-Ⅱ和S-EW,分别对应两组NNW向和一组EW向的岩墙群。岩墙的主要造岩矿物为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其它矿物包括角闪石、Fe-Ti氧化物、黑云母、磷灰石、碱性长石和石英。S-Ⅱ能见到橄榄石斑晶及围绕橄榄石和单斜辉石颗粒生长的斜方辉石和角闪石反应边结构,以及斜长石正环带结构。S-Ⅰ相对低FeO(全)-TiO_2-P_2O_5,成分为相对高MgO拉斑玄武岩,而S-Ⅱ高FeO(全)-TiO_2-P_2O_5,由碱性到亚碱性高Fe玄武岩组成。S-EW包括高Fe拉斑玄武岩和安山岩。所有岩墙稀土总量(∑REE)和轻稀土含量(LREE)较高。它们相对富集Ba、K和P,并且亏损Nb和Ta。S-Ⅱ和EW相对亏损Sr。分析表明,S-Ⅰ表现为不同程度部分熔融的特征,内部又有一定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地壳混染过程。S-Ⅱ表现为富铁贫硅(Fenner趋势)的分离结晶作用和明显的地壳混染。而S-EW表现为富硅贫铁(Bowen趋势)的演化过程,也有明显的地壳混染。我们认为岩墙群涉及两个或多个源区,可能是地幔柱背景下大陆伸展裂解的产物。
|
|
|
|
1 |
李淑莲,戴英华;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活动的模式识别[J];山西地震;1986年02期 |
2 |
王若柏;毛银海;;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垂直形变研究及其构造活动特征[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1989年04期 |
3 |
李淑莲,孙佩卿;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前调制小震的异常特征[J];地震;1992年05期 |
4 |
张宝林,蔡新平,王杰,梁光河,丁汝福,肖骑彬,宋保昌,祁民;晋冀蒙交界地区隐伏新类型金矿的找矿前景——以堡子湾、九对沟、水晶屯金矿为例[J];黄金科学技术;2004年02期 |
5 |
高华;;晋冀蒙交界地区孔兹岩系构造演化[J];西部探矿工程;2006年03期 |
6 |
曹宗普;刘素英;;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前地震活动特征[J];华北地震科学;1986年04期 |
7 |
黄福明,李群芳,高忠宁;北京以西至晋冀蒙交界地区的应力场[J];地震学报;1991年03期 |
8 |
殷志刚;张亮娥;韩胜;陈常俊;;晋冀蒙交界地区地电阻率异常与该区中强地震关系的分析研究[J];山西地震;2009年04期 |
9 |
S.L.Kamo;C.F.Gower;T.E.Krogh;李惠民;;拉布拉多东南部长岭岩墙的锆石和斜锆石的精确U—Pb年龄,亚皮特斯海的形成年龄[J];地质调查与研究;1990年03期 |
10 |
董传万;闫强;张登荣;杜振永;竺国强;;浙闽沿海晚中生代伸展构造的岩石学标志:东极岛镁铁质岩墙群[J];岩石学报;2010年04期 |
11 |
胡博;徐建德;清巴图;;山西代县中小地震活动与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的关系[J];山西地震;2007年01期 |
12 |
韩宝福;张磊;王亚妹;宋彪;;华北克拉通中部古元古代高Mg低Ti-P镁铁质岩墙的富集地幔源区——锆石Hf同位素的制约[J];岩石学报;2007年02期 |
13 |
董传万;周超;顾虹艳;马骁雄;吕青;;福建湄州岛镁铁质岩墙群与寄主花岗岩的形成时差、地球化学及成因[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年03期 |
14 |
张学民,郭学增,郭建芳;晋冀蒙交界地区强震前的电场异常[J];地震地质;2005年03期 |
15 |
陈绍绪,张跃刚,乔子云,丁瑞同,吴晓岚,孟娣,何彦英;晋冀蒙交界地区主要断裂的现今活动[J];华北地震科学;2003年02期 |
16 |
王秀文,赵丽华;晋冀蒙交界地区中强地震危险性的灰色拓扑预测[J];西北地震学报;2000年01期 |
17 |
韩月萍;杨国华;塔拉;张风霜;;首都圈及晋冀蒙交界地区地壳垂直形变及地震危险性分析[J];山西地震;2007年03期 |
18 |
张臣;陈亚平;钱祥麟;;大同—集宁地区太古代变质基性岩墙群的基本特征[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2年05期 |
19 |
钱会文,李立宝,高劢,邱小平;华北陆台高压麻粒岩-榴闪岩韧性剪切带[J];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96年01期 |
20 |
于伟;张双凤;孙晴;屈银生;吴小平;;线性合成概率方法在华北地区地震趋势研究中的应用[J];华北地震科学;200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