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中央断裂带的地球物理证据及其与边缘海演化的关系
【摘要】:根据黄海及周边地区的布格重力资料,通过解析延拓、目标场提取、任意水平方向导数计算、离散小波变换等处理,得到各种有关断裂的信息.经过与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和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黄海中央断裂带是一组"X"型交叉断裂而不仅仅是一条NW向延伸的断裂,并提出了有关的地球物理证据.经分析认为:黄海中央断裂带的存在是造成黄海东西两侧在地球物理场面貌、断裂分布特点与规模上有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由于该断裂带的存在,致使郯庐断裂带的右旋活动所产生的应力对黄海东西两侧的影响不一致,因而产生了黄海西部重力异常等值线凌乱、密集、断裂密布但规模相对东部较小的现象.认为黄海中央断裂带受扬子块体向中朝块体嵌入过程的影响,形成一组近SN向为锐角的"X"断裂带,但该断裂带具有明显多期活动的迹象,不仅与特提斯体制下块体碰撞、俯冲作用有关,也与后期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聚敛、俯冲作用有关.
|
|
|
|
1 |
郝天珧,刘伊克,徐万哲;黄海和邻区重磁场及区域构造特征[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8年01期 |
2 |
郝天珧,SUH Mancheol,王谦身,CHOI Suckwon,江为为,宋海斌,阎晓蔚,刘建华,姚长利;根据重力数据研究黄海周边断裂带在海区的延伸[J];地球物理学报;2002年03期 |
3 |
郝天珧,刘伊克,段昶;根据重、磁资料探讨中国东部及其邻域断裂体系[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S1期 |
4 |
徐嘉炜;马国锋;;郯庐断裂带研究的十年回顾[J];地质论评;1992年04期 |
5 |
吴根耀,陈焕疆,马力,徐克定;苏皖地块——特提斯演化阶段独立的构造单元[J];古地理学报;2002年02期 |
6 |
蔡峰;北黄海盆地基底地质特征[J];海洋地质动态;1996年12期 |
7 |
杨志坚;胶东地块构造演化及其东延去向问题[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9年02期 |
8 |
王谦身,安玉林;南黄海西部及邻域重力场与深部构造[J];科学通报;1999年22期 |
9 |
万天丰,朱鸿,赵磊,林建平,程捷,陈进;郯庐断裂带的形成与演化:综述[J];现代地质;1996年02期 |
|
|
|
|
|
1 |
汤加富,姚穗;对安徽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认识[J];安徽地质;2000年02期 |
2 |
李曙光;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岩浆岩及铜铁成矿带的深部构造背景[J];安徽地质;2001年02期 |
3 |
刘国生,朱光,宋传中,牛漫兰,王道轩;郯庐断裂带新近纪以来的挤压构造与合肥盆地的反转[J];安徽地质;2002年02期 |
4 |
侯明金,王永敏;断裂带的动力学分析——“利用断层面上擦痕的观察、测量计算主应力轴状态”方法简介[J];安徽地质;2002年02期 |
5 |
宋广达;徐春华;宋明水;李学田;阎汉杰;李云平;贾红义;;重磁资料在断裂运动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合肥盆地东西边界断裂运动学研究为例[J];安徽地质;2004年01期 |
6 |
宋传中,王国强,朱光,欧林果;郯庐断裂带桐城-庐江段的构造特征及演化[J];安徽地质;1998年04期 |
7 |
杜旭东,薛林福,邬光辉;中国东部大陆内部中生代盆地分布特征与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
8 |
陈宣华,王小凤,张青,陈柏林,陈正乐,Harrison TMark,YinAn;郯庐断裂带形成演化的年代学研究[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
9 |
罗志立,李景明,李小军,刘树根,赵锡奎,孙玮;试论郯城-庐江断裂带形成、演化及问题[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5年06期 |
10 |
江涛;邱玉超;王立武;宋立忠;苗洪波;丁冶;;伊通盆地二号断层与西拉木伦河断裂带及油气的关系[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8年03期 |
|
|
|
|
|
1 |
刘志丽,童金南;中国南方中三叠世地层及沉积古地理分异[J];沉积学报;2001年03期 |
2 |
吴根耀;湘鄂赣皖交界区的湖盆演化及其控制因素[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7年03期 |
3 |
刘光鼎,郝天珧,刘伊克;重磁研究对认识盆地的意义[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6年02期 |
4 |
郑晔,滕吉文;随县—马鞍山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郯庐构造带南段的某些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1989年06期 |
5 |
杨文采,胡振远,程振炎,倪诚昌,白金,方慧;郯城-涟水综合地球物理剖面[J];地球物理学报;1999年02期 |
6 |
杨文采,施志群,侯遵泽,程振炎;离散小波变换与重力异常多重分解[J];地球物理学报;2001年04期 |
7 |
郝天珧,刘伊克,段昶;根据重、磁资料探讨中国东部及其邻域断裂体系[J];地球物理学报;1996年S1期 |
8 |
吴大铭,张裕明,方仲景,张世良;论中国郯庐断裂带的活动[J];地震地质;1981年04期 |
9 |
张家声;沂沭断裂带中段基底韧性剪切带[J];地震地质;1983年02期 |
10 |
徐嘉炜,王萍,秦仁高,叶周节;郯-庐断裂带南段深层次的塑性变形特征及区域应变场[J];地震地质;1984年04期 |
|